元至正十二年,右丞相脫脫率領大軍鎮壓徐州李二起義。
以炮轟徐州城,城毀。
後在奎山腳下建立新城,並改名為武安城。
大明洪武年廢武安城,在原址重建徐州城。
天啟四年黃河決堤,徐州城被淹。
洪水許久不退。
不得不在城南二十里鋪重建徐州城。
崇禎元年洪水退卻,城內泥沙堆積無法清理。
時任兵備道唐煥在原址重建徐州城。
城牆周長九里,城高兩丈三。
外有護城河,寬深各三丈。
城有四門,分別是東邊的河清門,西面的通汴門,南面的迎恩門,北面的武寧門。
......
崇禎二十七年六月三十。
在撫寧侯朱國弼的指揮下,勤王軍兵臨徐州城下。
看著高聳的城牆,朱國弼下令並未攻城,而是直接包圍了徐州。
在連續攻下揚州和淮安後,朱國弼的兵力已經由之前的三萬增加至四萬。
增加的兵力中既有沿途府州縣的降兵,也有許多走投無路的百姓。
降兵只接受過守城的訓練,並沒有野戰和攻城的經驗。
百姓就更不用多說了,只能給勤王軍提供浩大的聲勢,無法打攻堅戰。
讓他們攻城或者野戰只會白白送死。
朱國弼雖然不介意讓炮灰送死,但盲目送死只會減少兵力,削弱勤王軍計程車氣。
所以他的辦法是讓降兵,百姓以包圍徐州城。
紮營之後據守營寨與防守城池大同小異。
這對降兵和百姓來說並不難。
同時為了確保營寨不失,朱國弼還在營中留下了部分勤王軍士兵。
安排妥當後,朱國弼親率主力殺向黃河岸邊。
明代黃河流經徐州,河道在徐州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