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人不可信,該殺的必須殺,不該殺的可以留著。”在是否殺人的問題上,唐通率先表態。
這句話引來李性忠,劉肇基,黃得功等一眾遼東將領的不滿。
李性忠歪著腦袋說道:“唐兄這話就不對了,遼人什麼時候不可信了?要是沒有遼人固守關寧錦防線,關外早就沒了。”
唐通擺手道:“這話不是我說的,是天啟帝師熊廷弼說的。”
黃得功走到唐通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唐兄此話不假,這話確實是熊廷弼說的。但孫承宗督師還說過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說明遼人可信!”
那遼人到底可不可信?
面對這個問題,眾人陷入沉思。
熊廷弼字非白,湖廣江夏人。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代替楊鎬經略遼東。
他在任時說過一句名言:遼人不可信。
孫承宗字稚繩,保定高陽人。
天啟二年他接替熊廷弼總督遼東軍務。
他在任時也說過一句名言:蓋安遼人,即所以安天下也。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孫承宗離任後,繼任者繼續執行這一政策,直至明亡。
從萬曆四十七年到天啟二年,短短几年時間,兩個遼東的一把手竟然說出了截然相反的話。
表面上看似互相矛盾,實則都有道理。
薩爾滸之戰前遼東局勢非常混亂。
以高淮亂遼為例,他盤剝欺壓當地富戶甚至軍戶。
富戶和軍戶不敢反抗,只能向下欺壓普通百姓。
層層盤剝之下,整個遼東民不聊生。
當時流行一句話:生於遼,不如走於胡。
於是乎大量遼人逃離遼東,跑到了建州生存。
努爾哈赤熱心接納了這些逃過來的遼東漢人,安排他們開墾農田,施行輕傜薄賦的政策。
在這種政策的影響下,遼人心向建奴,希望他救遼民於水火之中。
結果也正如努爾哈赤所料。
努爾哈赤攻打撫順,內奸李永芳開城投降。
攻開啟原時,城中奸細趁亂奪門,將八旗兵放入城中,開原失守。
攻打鐵嶺時,奸細開啟北城門,八旗軍湧入城中,鐵嶺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