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沒有心慈面軟,直言道:“進城才有飯吃,不想餓死,就進城。”
“路遠,再給一個吧。”給李青指路的老人祈求道,“俺們都好久沒吃東西了,沒力氣啊。”
李青默了下,又給每人分發了一個,道:“知道咋進城吧?”
“知道知道,縣城那麼大,好找。”
“俺進過城,知道怎麼走……”
“大老爺,能再給一個嗎?”
人群嘈雜,說話間,就又給消滅了第二張餅子。
沒人給自己留餘,不知是太餓了,還是怕不吃進自己肚子裡,就會落入別人之口,孩童沒啃完的餅子,也很快被爹孃給解決了……
李青心中五味雜陳,一言不發,扭頭便走。
接著,李青又去了之前就發現過的災民聚集處,挨個發餅子……
不幸中的萬幸,地震雖大,破壞道路,甚至諸多地方地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可災民大多都還是知道如何進城。
災民不進城,主要是怕被城裡的老爺打殺,卻忽略了地震如此猛烈,城裡的富家老爺根本沒時間招募打手,去對付他們。
這也不能怪災民,歷來天災,富家老爺鮮有被百姓劫掠的例子。
慣性思維下,才造就如此一幕。
不然,華縣知縣再有能力,也阻擋不了大量百姓進城。
不過現在得知知縣老爺正在賑災,進了城就有飯吃,就能活,災民自不會再猶豫,沒一個人懷疑李青的話。
無他,除了相信李青,他們沒有第二條路走。
其實,相比李青發放給他們的餅子,‘進城能活’四個字的效果更大。
在求生欲的加持下,哪怕沒有餅子,這些災民也會榨乾所有力氣去進城……
一麻袋餅子很快告罄,李青卻沒有回去再取,而是根據知縣給他的冊子,推算個大概之後,去核對難民所在地。
一個人賑災的效率太慢了,找到災民所在,再動員更多的人來賑災,才是正確選擇。
李青在華縣地界川流不息……
隨著持續探索,李青對地震的恐怖有了更深的認知。
大地吃人。
不是一個一個的吃,一吃就是整個村子……
來不及為逝者悲傷,一邊找人,李青一邊標記,沒日沒夜……
地震發生至今,已有三個月了,但倖免於難的災民,仍有許多在頑強的活著,艱難的活著。
至於是怎麼活到現在的,李青不去想,也不敢去想,一向悲觀的他,此刻只能樂觀。
至少……還活著……
數日的不眠不休,李青的足跡總算佈滿了整個縣,隨後立即回城……
城裡已有一些災民湧入,粥棚也撘建好了,正在有條不紊的施粥,準確說,施的是麵糊糊,用土豆粉、紅薯粉摻雜少許米麵,一通熬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