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雨花臺得名,是因為南朝梁武帝時雲光法師在此地:“登壇說法,感動上天,落花如雨,化為彩石,遂名雨花臺”。
再看浮雕本身,雲光法師端坐蓮花臺上,八字須,蓄著一綹山羊鬍,大耳垂肩,眼神堅定,做了個“二”的手勢,不知何意,是指陰陽兩極嗎?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在雲光法師下方,眾弟子聽得如痴如醉,有膜拜者,有驚訝者,有走神者,有懺悔者,還有兩個貼著臉的,亦不知何意。
莫非昨晚就是雲光法師顯靈,指點我玩雨花石?
哪有這麼巧的事,也許自己想多了吧。
不想了,先去看看雨花石再說。
進去博物館,各種雨花石紛紛映入眼簾。
九龍發傻了,這雨花石怎麼那麼醜?這些石頭表面粗糙,質地鬆散,不透明,雖有畫面,也缺乏美感。
“這些是粗石,我都不玩,一點觀賞價值都沒有,你瞭解一下就好。”趙哥解釋。
原來如此!
再往下看,就完全不一樣了,石頭表面都光滑細膩,有帶皮和不帶皮的,透明居多,有幕府山瑪瑙、秦淮河瑪瑙、水晶雨花石、紫水晶雨花石,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石頭一茬接一茬,個頭普遍不大,單手可握,這些都是一堆湊在一起,表面似乎有些乾燥缺水的感覺,不夠圓潤。
“這些叫細石,品質一般。”
趙哥當起解說員,還是合格的。
後面看到的更特別,都是單個雨花石,全用瓷盆盛著,裡面放了水,質感馬上變了,石質細膩,顏色豔麗,磨圓度高,晶瑩可愛。
這些雨花石中呈現各種山水、人物、鳥獸、樹木等景象,似一幅幅絕美的中國畫,九龍瞪大眼睛看著,感慨於天工的神奇,那種意境,非人力所為。
九龍這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雨花石,他想看看這些瓷盆盛著的到底神奇在哪?
咦?這些雨花石怎麼都起了好聽的名字:
“峨眉老道”:似仙風道骨、平靜自然。
“珍珠泉”:像泉水汩汩,奔湧而出。
“寶釵撲蝶”:拿著個大扇子飛舞起來,活潑可愛。
“湘雲醉臥”:醉態喜人,大大咧咧。
“妙玉修行”:亦仙亦人,不落俗塵。
“賈迎春誤嫁中山狼”:狼的腿都比迎春高,好可怕。
“惜春構圖”:揮毫潑墨,恣意瀟灑。
“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可憐賈瑞,一場虛幻的白日夢。
“巧姐避禍”:荒野之外一點紅,還有個包袱背在背上。
“可卿春閨”:難怪寶玉要睡這房裡呢。
還有,“妙玉修行”、“鑑真東渡”、“黛玉葬花”、“元春省親”、“探春結社”、“李紈課子”都有精彩解讀。
此外在牆上掛的金陵十二釵組合惟妙惟肖,簡直歎為觀止,可惜沒有實物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