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是碧玉。
碧玉零星散佈於蘇紅圖火山岩帶及其外側戈壁灘中。
以棕褐色為主,少部分呈紅、綠、黃等色。
其石質細膩堅硬,不透明,內部結構構造均一,少有不同顏色的條紋。
其原巖多呈脈狀充填於熔岩的各種裂隙內,故石體形態常較簡單拙樸,有時裂成小碎塊。
塊度一般為520厘米,大者逾0.5米。
少部分產於熔岩氣孔、空洞中者,常呈種種奇美大方的造型而出神入化,小塊碧玉有時形成惟妙惟肖的象形石。
第十二是老皮碧玉。
老皮碧玉是指那些具有濃厚的褐紅、褐黑色老包漿的碧玉,它們集中分佈於銀根北側的火山岩帶低山區,少量賦存於蘇紅圖以西和烏拉特瑪瑙湖等地。
其原巖以褐色碧玉居多,紅、綠碧玉較少。
以山形景觀石和抽象石為主,部分象形石。
塊度多在550厘米,偶達1米左右。
老皮碧玉以粗獷大氣、拙樸雄奇的造型,蒼古醇厚、濃墨重彩的老石皮,以及博大遒勁的氣韻而倍受石界尊崇。
第十三是蜂巢石。
蜂巢石廣泛分佈於蘇紅圖火山岩帶及其附近,為氣孔狀玄武岩、安山岩的風蝕產物,呈紅、褐、灰、黑色,表面光潔,外形婉轉曲折,玲瓏跌宕,孔洞相連,走水通煙,氣韻蒼古。
塊度通常為1030厘米,外形有時狀物似獸,但更多呈現奇峰異巒。
當氣孔中充填有各色瑪瑙杏仁體時,則別具一番韻味,當地牧民稱之為“富貴石”。
第十四是黃石燧。
此種造型石僅賦存於阿拉善北部小亞乾等地,為元古代大理岩中風化脫落的燧石團塊,石色薑黃、褐黃,部分赭褐色,凝重古樸,質細而堅,擊之金聲。
體態瘦、透、漏,富於曲線變化,玲瓏典雅,頗具中國古典賞石的審美特徵,一般塊度520厘米,部分可獨石雅賞,多數適宜製作盆景。
第十五是千層石。
千層石零星散佈於阿拉善元古界分佈區,原巖為矽質條帶白雲石大理岩。
石中微透明的矽質條帶與藍灰色白雲石相間排列,頻繁更迭,構成細密華美的層狀韻律。
因差異風化,造就了外形參差錯落,奇異俏美,千姿百態的千層石。
偶有白色石英細脈穿插者,狀似飛瀑流泉,更平添幾分靈氣,成為難得的景觀石,其塊度多在1030厘米。
第十六是蛋白石。
20世紀70年代,閆總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早白堊世沉積層中曾發現層狀、透鏡狀蛋白石,在雅乾等地亦見脈狀蛋白石。
近年產自寫拉特地區的蛋白石,又稱“陰山雪玉”,多成團塊狀產出,白——青白色,質地細密,常混雜有灰黑色泥炭質,塊度一般10——30厘米。
第十七是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