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發現蔡瑁在聽到這句話後,態度竟然真的有所變化,還是往好處裡面變,不由贊嘆自家姊姊的聰慧。
同時,他也提醒道:“到底州牧掛念一番,兄長可要書信一封以表謝意?”
人家那邊別管懷著什麼心思,找上蔡氏讓自家人幫忙轉達,那就明顯是帶著善意來跟你談的,論情論理,都是該有所回複的。
蔡瑁點頭,做到一旁抽出一份空白的文書便書寫了起來。
蔡和算不上多麼聰明的人,卻也看得出來,兄長行動中似乎帶著些許怨氣。
他四下打量了一下,確定周圍都沒有人,向著蔡瑁所在的方向微微傾身,小聲問道:“兄長與陸州牧可是有何誤會?”
蔡瑁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家兄弟,就這麼說上“誤會”了,是不是該謝謝你沒有直接說我做了什麼錯事啊,你到底是誰的親戚,屁股往哪邊坐呢?
蔡瑁:“如何便言語誤會?”
蔡和回了幾句,雖然沒有明確指責誰,但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子陸伯安多麼多麼好,你跟他不好的話,那是不是你有問題的意思。
真不愧是你啊,陸伯安。
所以和啊,你剛剛提醒我要表達謝意,到底是禮節上的、政治上的,還是你偏心上的?
早在當年劉表還活著的時候,蔡瑁就已經見識過陸離蠱惑人心的本事了,當時他同樣也是被對方蠱惑的一員。
當時是當局者迷,如今卻是旁觀者清了。
當年對方對劉表,那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是跳出局外、又是設身處地,最最讓人難以想到的是,他跑到別人的地盤上,竟然還敢對地盤擁有者打一棒子再給個甜棗。
劉表可以說被對方哄得一愣一愣的,蔡瑁冷眼看著,只覺得對方都快要忘了對方是從曹操那邊來的了。
就連被對方氣暈過去之前,還一口一個“伯安”叫著呢。
而當初對方對自己,其實也是差不多的手段,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太一樣而已。
最後到底是自己做出的選擇,蔡瑁不至於將一切推到自己是受人蒙騙這種事情上來,畢竟會在這種事情上被人給蒙騙了,只會顯得他更加愚蠢……
想了很多,蔡瑁看著蔡和,有種看到當年的自己的感覺。
他也不跟對方爭辯什麼,只點頭承認對方說得對:“因守城之故情緒些許緊繃,我對州牧並無誤會。”
蔡和點頭,好似接受了蔡瑁這番說法,然後在一旁幫對方磨墨。
很正常的行為,偏偏給了蔡瑁一種對方在催促自己趕緊寫的感覺。
錯覺吧,一定是錯覺吧?
將江夏情況,孫權那邊的動態,自己如今的情況,以及感謝來自陸離的掛懷寫清楚後,蔡瑁將文書遞給蔡和,讓對方順路帶回去。
蔡和也不覺得自己這是被兄長驅趕了,畢竟來這裡就是為了通個氣,彼此表一下態,那自然是帶著書寫態度的文書回去才是有始有終的做法。
又關心了幾句,蔡和帶著文書踏上了歸程。
————————————————————
襄陽。
看著蔡和捎回來的文書,只從這份文書看,江夏的情況也好,蔡瑁的心態也罷,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大問題。
比水軍的話,蔡瑁那邊比之孫權確實遜色不少。
但真的純唯結果論的話,孫權的水軍就算比蔡瑁的好又能怎樣呢,還不是沒能攻下江夏。
這般一想,到底誰強誰弱還不好說呢。
不過真的還要繼續打下去嗎,曹操那邊還好說,可孫權那邊不過一州之地而已,這般硬是耗著,耗的可都是寶貴的春耕時期。
而且現在春耕已經臨近尾聲,這不是說春耕要結束了,大家可以放開了打了,而是說春耕已經快要結束了,再不補救的話可就真的沒得可補救了。
種地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撒上種子就能夠坐等收獲的,什麼時節辦什麼事情都是有講究的。
錯過了應有的時間,都不說收成減少,很可能直接就是一個顆粒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