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的是一種帶著講道理的軟刀子逼人,如今的就是直接將刀子架在了對方身邊人的腦袋上。
很簡簡單單的一個因果關系——只要陛下你動作,那這些人就死。
這話甚至都不是別人說的,而是陸離親口告知劉協的,這放在他們之間,算是一種非常嚴重且直白難堪的撕破臉了。
對此,劉協感知到的背叛遠勝曹操等人來說。
他嘗試著給這件事情找原因,找到的原因是:“吳碩之事,非朕所指使。”
劉協覺得自己是真的倒黴,他父皇為天子時,都是別人幫他背鍋,輪到自己了,反而是自己這個天子幫著臣子背鍋,誰看了不說一句倒反天罡。
陸離一臉淡定,既不驚訝、也不懷疑:“臣知。”
劉協:“衛尉知曉,信否?”
陸離點頭:“臣信。”
劉協看著他的反應,想要從那張波瀾不驚的臉上找出真正的情緒波動,無果之下道:“衛尉騙朕,卿分明是不相信的。”
陸離總結劉協這番話,得出的結論卻與劉協恰恰相反:“是陛下不信臣。”
況且這種事情本就是不需要解釋的,尤其是作為天子,更不應該解釋這種事情。
當年劉宏難道不知曉宦官對陸離的那些動作嗎,但在最開始,他從來不會阻止又或者怎樣,他只需要靜靜地等待著最有能力的人廝殺過後站到他面前。
而哪怕後面兩人君臣相得到世人豔羨,對方也不會對自己曾經的冷眼旁觀解釋什麼,更不會為了他拋棄那些宦官。他是天子,他是莊家,他是裁判,他從來不是那個需要解釋的人。
見過天子並與其進行過“友好會談”後,陸離朝著宮外走去。
回府的路上,遠遠便見到屬於尚書令的馬車從一旁經過,兩人都看到了對方,卻沒有停下交流的意思,朝著對方點了點頭便各自離去了。
對於陸離擺明立場的站曹操,曹操陣營中有一部分人心裡是帶著點對方是不是在反裝忠的擔心,但荀彧就從來不擔心這個,他甚至都不怎麼意外對方沒有選擇天子。
非要說的話,這一波在荀彧這裡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當初陸喬為了跟荀氏劃清界限,信中可沒少說大逆不道之言,荀彧便是無意下的知情者之一,這份無意下的知情,對當時年紀不大的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那樣的父親,當真會教出一個心向漢室的兒子嗎,荀彧對此打了一個問號。
他從來不喜歡先入為主、遷怒於人,但陸喬實在是太令人意外的那種奇特存在,給年紀還小的荀彧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曹操等人帶兵出征後,也不知道是真的被陸離威脅到了,還是在等待這場戰爭的結果好見機行事,劉協那邊也跟著安靜了下來。
他安靜了,陸離這邊也能稍稍清閑些許。
當收到來自少府孔融的文會邀請時,陸離都不知道該說對方心大還是怎樣,外面打著仗呢,你要開文會,認真的嗎?
屍橫遍野的背後從來不缺少歌舞昇平,陸離在劉宏身邊時就見識過,但他沒想到孔融也有這個膽子搞這個,他哪裡來的資本呢?
劉宏是天子,這麼搞都搞得江山不穩,親兒子如今皇位坐得窩窩囊囊、搖搖欲墜。
換成孔融,他是準備拿命來玩嗎?
陸離沒準備去,對方卻專門上門來解釋了這次的文會,說是要為朝廷尋找在野賢才。
這種事情陸離當年做侍中的時候做過,範圍甚至是全國的,對方拿著這個說事,陸離只能說:“尚書令去我便去。”
他半點不遮掩自己不想攬事的意思,孔融都不由為對方的坦蕩失語了一瞬。
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結黨,知不知道什麼叫做舉薦拔擢之恩,知不知道什麼叫做門人故吏,陸侍……衛尉,你怎麼這麼格格不入。
以前不是挺會的嗎?!
邀請發到荀彧那裡,面對尋找在野賢才這個理由,對方倒是沒有拒絕。
不說他本就在曹操那裡一直幹著人力資源的事情,曹操的招賢令一直不曾撤掉,如今對方不在許都,留守的荀彧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著曹操的態度,自然不能輕慢的對待有關人才的事情。
哪怕你參加一堆文會卻找不到一個人才,那是他們素質不行,但你要是幹脆不去,這所謂的招賢令就得讓人打上一個問號了。
這邊荀彧點了頭,有言在先的陸離也不曾出爾反爾。
孔融這個少府做的如何先不說,辦文會確實是辦得像模像樣的。
陸離一到,就在一眾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份格外“熱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