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枝並不是呈直線射擊的,而是呈拋物線路徑,大家請看,就是這個樣子。”楊文禮邊解說就邊在地上用石頭畫出拋物線的形狀。
一個月之後,箭枝終於乾透,可以使用了,於是揚文禮就開始教這些少年家丁射擊原理。
“因此,我們要將弓略微向上舉,具體舉多大角度,由距離來界定。
大家仔細看,在弓柄的上部,有一個小小的吊錘,和木匠使用的吊錘一樣。
吊錘總是指向地面,如果弓身平直,那麼吊錘就與弓身重合,我只要稍稍往上舉,吊錘就露出來了,那麼吊線與弓身的夾角就是我舉弓的角度,我舉得越高,吊線的夾角就越大。
大家仔細看是不是這樣?”
楊文禮非常細緻地解釋著射箭原理,透過親身示範,讓少年們真正弄懂了射擊仰角的原理。
楊文禮不待少年們回答,他就自問自答道:“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假如我們把夾角規定成一個個刻度,比如平直的時候是0度,舉上天是90度,那麼中間的刻度就是0到90度之間。
我們可以確定,角度越大,使用同樣的弓,用同樣的拉力,那麼射程越短,反之,角度越小,射程越遠。
箭枝的發射路徑就是這個樣子。”
楊文禮說到這裡,又蹲在地上用石頭畫各種射程的拋物線,讓少年們明白了科學原理。
“假如我估計這裡離箭靶有三百米遠,那麼我估計只能使用10度的仰角射擊才能射那麼遠。”
解說到這裡,楊文禮用硬弓往箭靶紅心射了一箭,只見箭枝如閃電一樣,幾乎看不到影子就穩穩地釘在遠處的靶心上了。
“哇!好棒啊!少爺好棒!”一眾少年立刻高興得跳起來讚道。
“呵呵!你們將來只要勤加苦練,也可以做到像我這樣的百步穿楊。
可能你們沒有注意,其實決定精準度的關鍵因素,除了判斷距離還有風速風向。
大家注意到沒有?弓身尾柄上部有一片羽毛,我就是看羽毛計算風向風速的。風力越大,羽毛越倒,風力越小,羽毛越挺直。
羽毛往左倒,我就將弓往右稍偏,羽毛往右倒,我就將弓往左稍偏。至於偏多少,這要靠你們不斷去實踐,去練習了。
還有一個不是因素的因素,那就是手要穩,在瞄準擊發的那一刻,手一定要穩。只有這樣,箭枝才會按照我們預計的路徑射中目標。
弄懂了原因,怎麼才能做到,那要靠你們日後不斷的練習。做到了以上三點,你們就是下一個神箭手。”
楊文禮用振奮人心的祝賀語結束瞭解說,以後就靠他們自己去摸索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