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本見不光,然世上之事,非加以詭術則難成。吾效於天道,忠於帝皇,至於盜何,大至古城古墓,小至金銀珠寶皆有之。世人皆以吾等如摸金之尉,差矣,因吾猶盜心盜命盜人,至盜軍盜皇。禮與世人之目乃限皇家之行,而吾等行極陰之道,不了之事為解之,凡事以殘者決。為吾皇盜世,即皇盜。
劉得淏用了半輩子的時間,依然沒把這皇盜祖訓記下來,還諷刺道:“記?你說得輕巧,上面那段只是皇盜祖訓開篇的序而已。這皇盜啊,看上去有規有矩,說白了不還是盜墓賊嘛。”
各單位注意,各單位注意,一部走腎不走心的胡謅八扯奇葩小說正以二百五十邁的速度向大家襲來,請大家坐好,繫好安全帶,收起座椅靠背和小桌板,我們馬上進入正文。
……
“黑國與竇國隔江而立、長期對峙,我竇國尹氏皇族盛極一時。先帝曾言,以仁德治天下,故有意削減過軍隊之數,今齊王於南境興兵,連奪黑國十二城,雖說功不可沒,但連累百姓,勞民傷財。軍機閣今日決議,令齊王班師回守竇江防線。不知各位有何建議?
尹家王朝到了此代,已是盛世。皇帝尹丘沉迷於棋藝,不理朝政,三年未曾上朝,竇國大小事務皆由太子尹晟龍、丞相童文與五大內閣掌使商議決定。
“回軍機閣孔掌使,民戶閣對此事已有考察,齊王所奪十二城,民風淳樸,心向平和。老臣以為,齊王撤兵至江源縣,南下進軍之事再行商議,乃是最佳。”民戶閣掌使王璽明白,這些朝臣是怕齊王兵權過大,功高震主:“我民戶閣本不該插嘴軍事,但為臣者,都希望陛下的江山社稷安康穩定,疆土浩瀚無邊。太子殿下,您的意思呢?”
太子點頭:“王掌使說的也有道理,但掌使大人畢竟對於軍事並不瞭解。七弟再不可舉兵南下,南下乃忌州,黑國忌王靳移山之封土,欲與之一戰,必然有所損失。依我之見,讓齊王率豹炬軍撤回江源縣駐紮,既可保有戰果,又可儲存實力。”
童文也同意太子的決定:“暫時撤回是有必要的,齊王雖是軍中麒麟之才,但心性不穩。還是先讓他回來的好。”
太子尹晟龍為人謙遜,即使是上朝,也和大臣們平起平座,虛心討教,深得朝臣們愛戴。但他心善體弱,對於所有事情都保有慈悲之人,這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地方。古往今來,成帝王者,必毒辣陰險,善制衡之道,可尹晟龍完全受到老太后佛教思想影響,總想著以寬廣的胸襟感化天下。
“明面上是這麼說,可是古今帝王,誰又有那樣的胸襟?宮牆之內,總是心存善意,恐自身難保啊。”退朝後,童文與政要閣掌使奚裕談道:“前幾日,皇盜在懷口縣附近尋到古佘國遺蹟,盜王回信所說,將在臘月初二回京。如今齊王戰功顯赫,皇盜盛極一時,這長陵的風啊,怕是停不住。”
皇盜乃尹氏先祖所立,本意是為皇家盜墓,獲得金銀財寶以充軍餉,如同前朝的摸金校尉一般。後來,皇盜則成了暗中輔佐皇帝的神秘組織,即皇家的謀士。先帝尹曾,正是借皇盜之謀得到皇位,從此掌管皇盜的劉氏一族得到重用並與尹氏皇族聯姻。皇盜之首,封盜王,統領此組織,直接聽命於皇帝。盜王之下,設有掌尊、掌門等職務,先任盜王劉驍辭世後,無子嗣繼位,便將盜王傳於其侄劉得海。劉得海乃禁軍教頭劉劍之長子,武藝高強,也是公認的統領皇盜第一人選。劉劍與長公主尹虹育有三子,長子封王,次子劉得渺習文,有志不在年高,已是農商閣掌使。唯有這三公子劉得淏,是個不學無術之人。
劉家三公子既不鑽研文字,又不願習武,盡喜些旁門左道,深受劉劍厭惡,卻得先皇、太后、長公主以及兄長疼愛。二十出頭時,大哥為他謀了個皇盜掌尊的差事,他只掛上了個名號,便離家隱居,自在逍遙去了。
……
草亭縣。
“劉公子,臨淵來信。”
“誰的?”
“齊王尹晟麟。”
“我那大表弟齊王?又向我來請教什麼了?”
身邊的下人提醒道:“是齊王殿下。”
“齊王殿下怎麼了?那也變不了我母親是她姑姑的事實。”劉得淏說:“在長陵就這麼個叫法,他還能因為這個斬了我不成?”劉得淏邊說邊拿過信:“這是想問我忌州的打法。忌州是靳移山的地方,這黑國忌王也算個人物,以我弟的實力,惹不起惹不起。”
尹晟麟派來的屬下雷皎潔對劉得淏說:“劉掌尊有所不知,我家殿下心意已決,這忌州是一定要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