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在對“事物”的辯證過程中,“知覺”發現了變化:
皮皮將知覺透過感官分類:
聽、看、嘗、嗅、還有觸控;
在這個過程中,感官做了皮皮瞭解這個世界的主要方式;
而皮皮的“意識”,則在各種感官匯聚的資訊下,逐步變大;
變的更加“複雜”和“繁榮”;
感官匯聚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停迴圈往復的過程:
感知—》意識增加》再感知……
而在此過程中,最後匯聚到“意識”中的部分內容,並不再依賴於感官,那些內容形成“記憶”;
而皮皮在記憶中“摸索”、“提煉”出一些“觀念”,或者說“共相”,恰恰是這些“共相”,形成了皮皮對世界最初的認知;
這些認知,就是皮皮“意識”的雛形;
這些“共相”,如果被當作靜止的“記憶”看來,本身不是別的,只是“經驗”存在的另一種形式;如果忽略了皮皮“提煉”的作用,那麼,幾乎可以認為,這些“共相”不存在。
可是,就是這些由“記憶”和“經驗”提煉的“共相”,後期經過幾十年的成長,會成為一個極其複雜的“大系統”,而這個“大系統”會認為,他自己是“皮皮”,是“我”,是所謂的:
“我是皮皮”!
每一個智慧生物意識最初的雛形,都是這些由由“記憶”和“經驗”提煉的“共相”;
如果我們忽略皮皮“提煉”的作用,簡單粗暴地否認了這些“共相”的存在,而認為每一個智慧生物內在的“意識”、或者說“精神”、“神識”之類的東西,只不過是“記憶”和“經驗”的簡單疊加,那我們就會否認所有的“主觀”,會得出結論:世界只是“客觀”物質的,沒有“主觀精神”存在,每一個事物都是“物質”的各種堆砌或者結合反應;
那麼,智慧生物的“意識”,只不過是“記憶”和“經驗”的簡單疊加,就像電腦硬碟儲存的幾百G島國XX.00片一樣,只是儲存而已;
但顯然,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因為:皮皮“提煉”的作用,有“創造”在裡面,所有的智慧生物都會“創造”出其喜好的“藝術”:音樂、美術、數學、還有哲學;而這些,絕對不是“客觀物質”的簡單疊加和結合!
回到皮皮這裡,皮皮的“提煉”,形成了自己最初的“意識”;而這些“意識”,源於皮皮的“感官”所得,但它形成之後,卻不再依賴於“感官”。
最終,這些“共相”從“記憶”和“經驗”中解脫出來,凌駕其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系統”:
這就是“意識”!
是最初的“我知道的東西”!
所有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後期都會從這個“我知道的東西”中演變而來;
但現在,這只是一股簡單的、純淨的“意識”。
……
隨著時間的推移,皮皮的感官世界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