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祭苦笑了笑,事到臨頭,方見人心,平日裡口口聲聲要為他鞍前馬後的人,不過是一群混吃混喝的莽夫,指望他們是指望不上的,只恨自己識人不清,錯把草莽當好漢,平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他轉過身,正準備說話,場下傳來一陣高聲。
“在下宋淮,雖學藝不精,願不惜一己之身,為太子殿下分憂。”
寂靜。
死一般的寂靜。
“啪!”周祭手中的杯杓脫落在地,發出清脆如敲金的聲音。
他僵硬了很久,方回過神來,滿面紅光,目光發亮,顫聲道:“你——你當真願意?”
只見場下一名坐在拐角處的男子負劍立起,緇衣烏發,唇紅齒白,他輕蔑地看了一眼場中諸人,說出的話在底下如驚雷炸開:“太子殿下難道養出來的門客就是你們這一群酒囊飯袋嗎?國難當頭,尚且畏葸不前,倘若日頭陳國兵臨城下,豈不是要大大方方地通敵叛國了?”
“你說誰呢?!”
“你敢說我們是酒囊飯袋,你又算個什麼東西?宋淮?查無此人,不過籍籍無名之輩,焉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語?”
宋淮揚了揚眉,譏誚地笑了起來,“如今宋淮雖是籍籍無名小輩,不足與諸位為伍,自然也不屑與諸位為伍,但我相信,不久之後,我必定揚名天下,助太子殿下建立千秋功業!”
“好狂妄的語氣!”一人冷哼,將劍叩在案上,面上勃然變色。
“在下自量生平,從不妄自菲薄。”宋淮如是說道,他將負著的長劍拔出,只聞得風聲呼嘯,煞氣連天,雖隔數丈外,亦為劍氣所震撼,幾乎不曾立穩。他將劍直直插入案臺中央,將其劈成兩半,登時滿地狼藉,巨響繞梁,“在下若辜負太子厚望,當有如此案,不複存在!”
“好!好!好!”周祭撫掌而笑,走下來立在他面前,目光真切地看著他,“祭得義士相助,乃天賜洪福,祭感君之恩,此生沒齒難忘。”又吩咐侍女:“來人,為義士奉卮酒!”
“酒就不必了。”宋淮擺手道,“只是在下有一事相求,還望太子殿下恩準。”
“祭必定竭盡所能,助義士達成心願,就算義士要取我這項上人頭,祭亦絕無二話。只要能成功刺殺陳王,還越國太平,祭願傾舉國之力,況乎自身區區性命?”
“太子殿下言重了。”
“義士到底所謂何事?不妨說來聽聽,或許祭可以盡一盡綿薄之力。”
“請太子殿下赦免廢太後死刑,讓她得以安度餘生。”
嘩然。
滿座嘩然。
那廢太後與太子殿下之間可是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的啊! “越國存亡就仰仗諸位義士了。”
宴席之上,越國太子周祭驟然抬手製止樂聲,吩咐歌舞伎退下,掩上了重門。大殿內頓時暗了下來,氣氛壓抑得讓人無法喘氣,精神緊緊地繃了起來。他面對著堂下三千劍客,舉起杯杓,長身作揖,態度十分恭謹謙和。
太子細眉杏目,身材頎長,生得極好,如今他穿著孝服,戴著孝巾,倒是更顯風姿,矯矯如玉樹。
適逢國喪之際,太子本該繼承大統,正位九五,但當此之時,陳國舉兵搦戰,來勢洶洶,周祭向來是個極其有志氣的青年,他曾對著太廟立誓:“不蕩除戰亂,不稱霸中原,絕不稱王,凡失一寸國土,死後主不附廟,埋屍荒野,告慰列祖列宗。”
堂下賓客一聽,惶然失色:“太子此話何意?太子是想要我們做什麼?”
周祭道:“如今陳國犯境,形勢危急,若諸位義士能助祭刺殺陳王,陳國必定軍心大亂,則越國可得喘息之機。諸位都是一等一的劍客,無論此事成功與否,祭必有重賞,祭在此,先拜謝各位了。”
“太子殿下!萬萬不可!我等劍術粗淺,斷然不敢擔此大任!”
“還請太子殿下三思!另覓賢人!”
周祭嘴角下拉,緩緩站直了身子,眸色深沉如幽潭,“國家養士三千,仗義死節,就在今朝,諸位為何滿口託詞?”
“並非是我等貪生怕死,只是我們有幾斤幾兩,自己心知肚明,不敢耽誤太子殿下的宏圖大業,多謝太子殿下抬愛,只是我等確實擔待不起!”一個一身粗布的大漢睜著銅鈴大的眼睛,一板一眼地說道,一邊說著,一邊將肥碩的身子往門外挪動,想要逃之夭夭,正竊喜計劃得逞,耳邊驀然傳來磨刀霍霍的聲音。
他猛然抬頭,看見侍衛如雨駢集,齊刷刷地拔出長劍,抵在門口,像是一堆黑雲壓了下來,將宴會的緊張氣氛推上了高潮。
“太子殿下這是何意?難不成今日是場鴻門宴了?”大漢驚出一身冷汗,返回席位轟然坐下,一掌重重拍在案上,發洩他內心的不滿。
“我等素來聞聽太子殿下賢德之名,不遠千裡前來投奔,難道這便是太子殿下的待客方式麼?”另一個濃眉大眼地男子吼道。
越國太子周祭素好養士,門客三千,名流無數,三教九流亦不可勝數,因此賢名遠播,混跡黑白兩道易如反掌。只是生死攸關之際,當然還是性命最為重要,你指望他們慷慨就義、為國捐軀?鬼才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