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傲,字義莊,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唐朝外戚大臣,幽州都督長孫敞的兒子,文德皇后的堂兄。門蔭入仕,累遷邢州刺史。
杜楚客,字山賓,京兆杜陵人,唐朝時期大臣,右僕射杜如晦弟弟。少崇奇節,頗有才名,起家給事中,擢左衛中郎將,出任蒲瀛二州刺史,入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支援魏王李泰奪嫡行為,貶為虔化縣令,卒於安固縣令任上,時年六十八。
高審行,申國公高儉之子,初為戶部侍郎,後被貶渝州刺史。
高履行,本名高文敏,字履行,渤海郡蓨縣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申國公高士廉長子。門蔭入仕,起家秦王千牛備身。貞觀初年,歷任祠部郎中,遷滑州刺史,迎娶東陽公主,拜駙馬都尉,歷任戶部侍郎、衛尉卿,襲爵申國公;唐高宗即位,歷任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檢校太常卿、益州長史。洪州都督,卒於永州刺史任上。
虞昶,虞世南之子,字景明,號子艇,會稽餘姚人。工書法,曾任寫經使,專監督唐朝宮廷佛經的錄著抄寫,為武則天任命,歷將作少匠,官至太中大夫、工部侍郎,封永興縣開國公。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慧立,天水人,俗姓趙。本名子立,高宗敕名慧立,又稱惠立。生而聰敏,有棄俗之志,出家於幽州昭仁寺。博考儒釋,敕任大慈恩寺翻經大德,次補西明寺都維那,後授太原寺主。以師博學妙辯,直詞正色,高宗頻召入大內,與道士對論,甚合帝旨。師見尚醫奉御呂才,妄造釋因明圖注三卷,排斥諸師之正義,乃致書責之,呂才從此銷聲匿跡。又仰贊玄奘三藏之行儀,遂為之修傳,即大慈恩寺三藏傳五卷,然師因恐修補不全,遺其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觀。至臨命終,始命門徒掘出。此書後流離分散,乃由沙門彥悰蒐購、排列、補校、箋述續成,今流傳之三藏法師傳十卷,即依此修正而成。
靖邁,又作靜邁,梓潼人,志操高潔,深核經論,氣性沉厚,不妄交結。玄奘自印度歸來,奉敕為太穆太后於京中造弘福寺,並展開翻譯工作,復召十一位諳練大小乘經論而為世所尊尚者,任證義大德之職,師即居其一。居慈恩寺,與普光寺棲玄、弘福寺明浚、會昌寺辯機、終南山豐德寺道宣等人共同執筆綴文,譯出本事經七卷。另著有般若心經疏一卷、佛地經論疏六卷、十輪經疏八卷等。
神泰,曾為蒲州普救寺僧,後應詔人玄奘主持的譯場任證義,協同譯主評量梵文原意,並評判漢譯之意與梵文的差異。
高智周,字知周,常州晉陵縣人,唐朝時期宰相,秘書學士高子長之子。聰敏好學,進士及第,起家越王府參軍,遷費縣縣令,政化大行,入為秘書郎、弘文館直學士。預撰《瑤山玉彩》《文館辭林》,三遷蘭臺大夫,授東宮侍讀,稱疾去職。起為壽州刺史,為政寬厚,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成為宰相,遷御史大夫,審定章懷太子李賢謀反案件,以右散騎常侍致仕,卒於家,追贈越州都督,諡號為定。
許圉師,安州安陸人,許紹之子,有器幹,博涉藝文,舉進士,授給事中。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以修實錄有功,封平恩縣公。其子畋獵踐田,人斥之,子怒而射人,圉師隱而不奏,高宗責其身為宰相,侵暴百姓,免官。後遷虔州刺史,轉相州刺史,圉師在州政存寬惠,州人刻石頌美,其下有官吏犯貪贓,事敗露,圉師不追究,僅賜《清白箴》,其人自愧而改節。圉師後遷戶部尚書。
郝處俊,字處俊,安州安陸人,唐朝大臣,滁州刺史郝相貴之子,侍中許圉師外甥。早年失去父親,知禮能讓,愛好讀《漢書》。貞觀年間,進士及第,得到吏部尚書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襲封甑山縣公,人稱為郝甑山;唐高宗即位後,遷吏部侍郎,輔佐司空李積討滅高麗,拜中書侍郎,遷中書令,極力反對唐高宗讓位武則天,轉侍中、太子中庶子。
戴至德,字行之,小字碧護,相州安陽人,唐朝時期宰相,道國公戴胄嗣子。起家東宮千牛,出任江山縣令,遷潭州刺史,襲封道國公,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太子賓客、右僕射,成為宰相。
李義琰,唐魏州昌樂人,父玄德,癭陶令。進士及第,後調補太原尉,被幷州都督李世積禮遇,高宗麟德中升為白水令,有能名,拜司刑員外郎,累遷中書侍郎。與中書令郝處俊反對武則天干政,章懷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義琰獨引罪涕泣,時論美之,以足疾乞骸骨,雖位及宰相,不營私第,致仕後回到洛陽農莊。武后垂簾,起為懷州刺史,因以前反對過武后,害怕致禍,固辭不拜,後卒於家。
楊武,唐高宗時期任西臺侍郎,權同中書侍郎。
趙仁本,貞觀年間,一步步升官做到殿中侍御史。從義寧年間以來,朝廷的詔書敕令都由他親手撰寫抄錄,每當遇到大事都心裡暗暗記下,很為當時的人所佩服。正趕上朝廷派遣一個御史出使遠方,同僚們都互相推辭,趙仁本出列請求派他去,對治書侍御史馬周說:“吃了朝廷發放的俸祿,就要為朝廷的事不惜性命。即使要長途跋涉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也不敢有所推辭。”等到回來以後,事情辦得又很符合上意,提拔做了吏部員外郎。乾封年間,多次升官擔任東臺侍郎,加同東西臺三品銜。不久,轉任司列少常伯,和之前一樣擔任宰相。當時,許敬宗是右相,權勢很大,趙仁本拒絕了他的請託,於是被許敬宗誣陷,不久被罷去了宰相的職務,擔任尚書左丞,後在任上去世。
陸敦信,蘇州吳縣人,唐朝宰相,太子中允陸德明的兒子。憑藉門蔭入仕,精通儒學。唐高宗時期,歷任散騎常侍、門下侍郎、檢校右相、國子祭酒,冊封嘉興縣公,卒於任上,獲贈原慶會三州刺史。
樂彥瑋,字德珪,長安人,遷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為大司憲,改為御史大夫。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
蕭德言,字文行,祖籍南蘭陵郡人,出身蘭陵蕭氏皇舅房,隋唐時期大臣、文學家、教育家。博涉經史,精通《左傳》,愛好屬文,憑藉門蔭,入仕陳朝。陳朝滅亡後,進入隋朝,授校書郎;唐朝建立後,授太子李建成洗馬;貞觀年間,授著作郎、弘文館學士,支援魏王李泰修撰《括地誌》,遷東宮李治侍讀,冊封武陽縣侯,累遷秘書少監,致仕還家,篤志於學。唐高宗嗣位,加位銀青光祿大夫,卒於家中,享年九十七歲,獲贈太常卿,諡號為博,著有《蕭德言集》30卷。
竇師綸,字希言,京兆人,納言陳國公抗之子,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初為秦王李世民府諮議,相國錄事參軍,後官至大府卿,封陵陽公。曾研究過輿服制度,精通織物圖案設計,被唐政府派往盛產絲綢的益州大行臺檢校修造,在繼承優秀傳統圖案的基礎上,吸收中亞、西亞等地的題材和表現技法,洋為中用,創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麗的各式新穎綾錦,在當時極為流行,被譽為“陵陽公樣”,一直流傳到中唐還受人喜愛。
竇德玄,洛陽人,唐朝宰相,西平太守竇彥的兒子。起家國子學生,擔任相府千牛。唐高宗李治時期,授殿中少監,歷任御史大夫、戶部尚書,輔助泰山封禪,擔任封禪使,冊封鉅鹿縣男,檢校左相。終年六十九歲,追贈光祿大夫、幽州都督,諡號為恭。
令狐德棻,字季馨,宜州華原縣人,唐朝史學家、藏書家。先居敦煌,世為河西右族,以博涉文史知名。大業末年,擔任藥城縣長,遷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年,擔任起居舍人,遷秘書丞,配合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面對書籍散失,奏請購募遺書,置吏補錄,得以儲存大批圖書。詔修梁、陳、齊、周、隋諸史,聯合岑文字修周書。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撰《周書》成,撰《氏族志》成,預修《晉書》,制定體例。奉命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志》,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上,參與撰修貞觀十三年以後的實錄及《唐高宗實錄》,加銜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享年八十四歲,獲贈秘書監,諡號為憲。
昌令,冀州南宮人,弱冠以文詞知名,初舉進士,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以其文采浮華不實,取之將誘後生仿效而壞文風,拒署入第,後舉進士。詣闕獻所作《翠微宮頌》,太宗令起草《息兵詔》以試之,俄頃而就,太宗賞之,敕於通事舍人裡供奉。尋為崑山道行軍記室,破盧明月、平龜茲,軍事露布,皆其所作,為士稱道,後轉長安尉、出為襄州司戶,又參與北門修撰。
劉祥道,字同壽,廣平郡易陽縣人,唐朝時期宰相,戶部侍郎劉林甫第二子。以門蔭入仕,襲爵樂平縣男,累遷黃門侍郎、陽城縣侯,遷刑部尚書,拜右丞相,轉禮部尚書,組織泰山封禪事宜,進爵廣平郡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於家中,享年七十一,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宣。
釋道宣,開創南山律宗,是為戒律三宗一大宗,俗姓錢氏,丹徒人,十五歲年從慧君律師受業,十六歲落髮,隸長安日嚴道場,後居終南山白泉寺,與真人孫思邈結林下之交。隋末徙崇義精舍,又遷居豐德寺,高宗時奉詔充西明寺上座。玄奘自西域還,又奉詔從玄奘翻譯佛經,著有《注戒本》戒疏)、《注羯磨》、《行事刪補律儀》、《古今佛道論衡》、《大唐內典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宣立戒壇傳法,受業弟子遍佈北方,兼及南方,其弟子有名者如大慈律師、文綱等,戒律因道宣而大盛於唐。終年七十二,高宗令天下寺院圖其形,塑其像,追仰律師道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