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2章 先救有錢人
烏斯馬諾夫問諾烏夫道:“你們說的濟貧院模式是怎麼回事?”
他還是算是一名‘武將’不像諾烏夫天天看書找辦法,自然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諾烏夫解釋道:“濟貧院就是大概二百年前英國採用的一種脫貧方式,就是在各地建立濟貧院,讓窮人去濟貧院裡進行工作換取工資和食物。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但是在1845年的時候《泰晤士報》卻報道了一個震驚全英國的醜聞,在安多佛鎮的濟貧院裡的饑民們為了爭搶野獸骨頭上的腐肉大打出手很多人受傷甚至還鬧出了人命。當時這個新聞一出整個英國震驚,畢竟早在1836年的時候英國就制定了專門的濟貧院食譜標準完全能讓饑民吃飽肚子,怎麼竟然會為了一塊腐肉大打出手?然後根據調查就是那個濟貧院的院長麥克道格剋扣糧食強迫饑民勞動導致的結果。當時引發沖突的獸骨就是他買來讓那些饑民碾碎賣給周圍農莊當肥料的原材料,如果不聽話就會被他鞭撻不給吃喝。至於裡面的女性……更慘!”
烏斯馬諾夫不解問道:“這不就是一個惡毒院長的問題麼?”
蕭鵬聽到這搖頭解釋道:“並不是,這是扶貧制度出現了問題。”
對於這個說諾烏夫是贊同的:“確實,當時英國圈地運動之後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工業革命導致更多的人失業,於是到處都是流浪漢,如果流民太多就容易出現暴動所以英國政府搞了各種手段對這些人進行脫貧工作,而他們的基本思路就是: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他們懶!那時候街上的流浪漢只要是健康的就被他們抓起來關三天揍一頓再丟回原地讓他們找工作,如果過幾天找不到工作又被抓了那就關六天再挨一頓揍。甚至有時候會把窮人拉到市場上直接鞭刑當眾羞辱,甚至嚴重的都有割耳朵在身上烙字的,反正就是讓他們快點找工作。這些政策頒發之後就發現——流浪漢更多了,畢竟工作機會就那麼多內卷太嚴重。 後來英國就出現了濟貧院,然後把這些流浪漢都扔到濟貧院裡讓給他們吃喝,結果發現這樣花錢太多,於是他們又想了辦法:設定了一個濟貧法委員會直接監管各地的社會救濟工作,這個措施又把濟貧院變成了一個需要盈利的生産機構,這樣濟貧院裡的窮人就變成了有價值的勞動力,吃得越少幹的越多才更符合濟貧院的利益,於是就有了安多佛醜聞,濟貧院也就成了血汗工廠。但是這些濟貧院卻一直享受著政府補貼甚至越來越多,因為他們覺得濟貧院越大越能幫助到更多的窮人。”
蕭鵬點頭道:“這就是現在英美脫貧思路,2008年的時候,通用電氣公司、克萊斯勒公司和福特公司三家公司的ceo坐著豪華私人飛機去了華盛頓去領貧困專款,這不是個笑話是真事。而且老美政府還生怕給他們的錢不夠拼命的多給。”
烏斯馬諾夫不解問道:“這是為什麼?”
蕭鵬解釋道:“他們認為只要能保證企業多賺錢多擴大生産,就能招聘更多的員工,員工有了工資就能花錢就能刺激消費,所有的貧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瞧,和當年的濟貧院模式是不是如出一轍?”
烏斯馬諾夫恍然大悟:“這就像婚禮上的香檳塔那樣,最上層的酒滿了酒水就能流到下一層!”
蕭鵬打了個響指:“沒錯,如果經濟好就給那些大企業發補貼讓他們擴大生産,如果經濟不景氣就給企業減稅,說白了就是要救勞動者就先救資本家。”
諾烏夫道:“這不就是2012年老美的《通向繁榮之路》的那份預案麼?”
蕭鵬聽後微笑道:“諾烏夫,我現在相信你是真的在想辦法鑽研經濟了,你說的沒錯,就是那份預案。”
看著烏斯馬諾夫不解的表情蕭鵬直接給他解釋道:“就是給老美大型企業減稅讓他們投錢擴大生産,可是這麼做的話政府稅收就會降低,於是他們就又提出砍掉窮人的補貼劫貧濟富。當時疫情不景氣的時候老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頒布了優先救助企業的各項政策。”
烏斯馬諾夫聽後微微皺眉思考了一下後道:“這個辦法恐怕不行,畢竟如果我是那些資本家有了錢我不會擴大生産,而是去投去股市、房市這樣來錢更快的地方。”
蕭鵬點點頭:“你說的對。所以……你去老美街頭看到那麼多流浪漢別那麼吃驚。”
烏斯馬諾夫繼續道:“那‘德國模式’呢?”
蕭鵬解釋道:“‘德國模式’就是‘歐洲模式’,只不過因為德國做的最極端所以才叫這個名字。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高稅收高福利,而且他們的扶貧和英美體系不同,他們是優先幫助窮人,像德國勞動署就是專門給無業者介紹工作的地方。而且他們介紹的工作無業者不能拒絕,如果拒絕的話就會被削減救濟金,讓這些無業者都工作起來。”
烏斯馬諾夫聽後兩眼一亮:“這是個好辦法!”
結果諾烏夫聽後搖頭道:“這個辦法一點兒也不好,我原來考慮過這個方式但是放棄了。瓦爾特伍倫韋伯的《反對社會的人群》就專門寫過德國模式的弊端。現在德國最大的産業已經不是汽車業和建築業而是社會救助業。在德國汽車産業加建築業加礦業也漁業加能源業的從業人數加在一起都趕不上社會救助業。年産值超過千億歐元。産業增速是德國經濟增速的七倍!”
“你說的是‘産業’?”烏斯馬諾夫回過神來。
諾烏夫點頭道:“德國政府為了減少舞弊及增加扶貧的覆蓋面,把這些工作都外包出去。那些私人公司幹活而德國政府則給他們發補貼,那些私人公司想要盈利,誰家的貧困人口多誰拿到的補貼就多賺的錢就多。然後這麼多私人公司互相競爭為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盈利啊!這不是産業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