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撓頭道:“長官,我不是開玩笑,‘打撈王’真的是我的偶像!我為了‘打撈王’還特意學了漢語——‘打到小鬼子’!教我漢語的人說只要會這句話就是大夏人的好朋友!”
“噗!”蕭鵬笑了起來:“他沒說錯!沒錯沒錯,你發音挺標準的!會說這句話都是大夏人的好朋友。叫我蕭就行了!”
凱特突然從口袋裡摸出一個小本子:“蕭,你可以給我簽名麼?”
蕭鵬一臉黑線,簽名?這可夠古典的!
他沒有拒絕,拿起小本子寫了自己的名字:“別說簽名了,合影都行,你叫什麼?”
凱特急忙道:“凱特費內馬倫。”
蕭鵬用漢語、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同時給凱特寫了祝福後把小本子還給了他:“這樣應該沒問題了吧?”
比利時這個地方官方語言三種,分別是荷蘭語、法語和德語。他們三個大區基本就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北方說荷蘭語和德語南方說法語。蕭鵬也不知道凱特到底主講什麼語言,幹脆都寫了一遍秀了一下自己的語言功力。
其實比利時這個國家很奇特,到了這裡就發現這個國家感覺像是兩個國家硬湊在一起。
別看這個國家並不大,但是卻分為南部的法語瓦壟大區及北部的荷蘭語弗拉芒大區以及首都布魯塞爾的雙語區一共三大大區,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看起來水火不相容的樣子,那是互相鄙視。
現在的比利時那有一個極度有意思的現象:基本上這個國家除了國王和首相,所有的東西都是平分成了兩份:內閣席位弗拉芒大區和瓦隆大區各佔一半,大臣們也是如此。國家電視臺的廣播和電臺都要做到荷蘭語和法語雙語播出,首都布魯塞爾雙語區的標誌都要用兩種語言同時書寫,在這裡的大學也要分為法語部和荷蘭語部,有的大學幹脆一分為二一邊一個,甚至有的大學幹脆就統一用英語教學——誰也別找我麻煩!
比利時事實上也是個拼湊起來的國家。
簡而言之就是:現在的瓦隆大區原來屬於法蘭克帝國;而弗拉芒大區屬於尼德蘭王國。東部一部分則屬於奧匈帝國,最後三邊湊一湊成了現在的比利時。
1831年比利時建國後南北發展極度不平衡,瓦隆大區靠著煤礦鐵礦資源迅速發展,而弗拉芒地區則主要靠農業,所以不足以和瓦隆地區抗衡,那時候瓦隆人就說:法語是比利時唯一的官方語言,弗拉芒人雖然有氣但是沒辦法:誰讓人家更有錢呢?
結果到了1885年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裡,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分到了剛果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作為他的私人領地,他們開始對剛果進行了殘酷統治。這事兒很殘酷但是卻給了弗拉芒大區發展機會:剛果的橡膠原料要送回比利時加工生産再出口,而弗拉芒大區有安普衛特等港口發展航運業隨即又發展了金融業,所以他們又成了比利時金融中心,他們地位高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荷蘭語又成為比利時官方語言。
但是不管如何,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的地位實力增長後就更不服對方一直到現在,而東部的德語區反正誰也惹不起,幹脆就自己在一邊逍遙自在。於是現在的比利時就成了現在這種三餘混合的樣子。
所以比利時人都是語言天才——基本上隨便拎出來個都會兩三種語言。而比利時也就成了現在這樣的情況:就像是天天吵架的兩口子一樣,一邊鬥嘴吵架一邊謀求發展。
蕭鵬把本子遞給凱特:“凱特,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情?怎麼這麼多武裝士兵在這裡?”
沃爾特回答了蕭鵬的問題;“老闆,我們要離開這裡,這裡發生了四級事件。”
“四級事件?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