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都好說,一說誰都能做出來,但九百九十九個束光鏡頭才是全息投影技術的技術核心。
為什麼全息投影現在無法投入市上,說白了,不是沒有這個技術,是技術上的問題與市場形成衝突.
這個衝突的原因關鍵在於,它沒辦法把全息投影裝置縮小,隨身攜帶。
他們無法束縛直線的光,曲折光線,而我們的束光鏡頭做到了,所以裝置自然也縮小不了.
他們甚至不能做到量產,因為工藝太過複雜,而我們只用一個小小的投影鏡頭就能做到.
我們都知道,全息投影是利用視覺偏光形成的視覺效果。
就拿3D電影院來說,它是最初級的3D立體成像,不過那是視覺上的立體,沒了3D眼鏡就不行,並且還無法移動.
在電影院裡看3D電影,大家經常會發現,即便是自己3D眼鏡沒有問題,還是會經常出現畫面脫色,模糊等狀況。
其實是音響把偏振震的移位,角度出現偏光,導致藍紅光三色脫距。
而我們手中的矩陣,說白了,是一個比3D影院更復雜的偏振鏡系統。
它透過990個束光鏡片折射光曲,以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折射對光,曲光,形成所需要的立體輪廓,然後再由三十個紅藍白投影燈光渲染飽滿色調,於是可移動,不用任何眼鏡的3D立體投影就出來了,想怎麼放,放在哪,在哪放都可以。
這一切一切的技術核心,其實只是在一千零八十個投影鏡頭的矩陣排列,曲光,束光,鏡頭角度,以及數海量據上的光暗強度,光影折射角度變化。
資料上的問題不用擔心,一般的微型晶片都能執行。
有人說0.00008毫米的鏡頭,以現在的科技能製作出來,玩蛇呢?
0.00008毫米的鏡頭做不出來,那麼0.8毫米的鏡頭呢,還做不出來,那麼8毫米鏡頭呢?
不要在乎這些細節,這取決於,我們是用它製作一個手機還是一個家庭影院。
即便做個超大的8厘米鏡頭,不是還有無數電影院等著的呢。
當然,這僅僅是投影,我們還有專業的全息攝像技術,就算以後要拍電影,照相,都可以直接拍攝出全息成像,不用再經過計算機建模渲染,進行二次格式轉換。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還有些不敢相信,或者也有些忐忑,這技術要投入多少資金?
不用你們投入研發資金,我們已經有了成品,如果有意向合作,那麼請到一樓大廳看演示成果。“
“不僅僅是理論,已經有成果了?”看完,劉麗大吃一驚:“還能現場演示?”
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看著這封郵件,這可是全息投影,不是什麼輪胎和玻璃,她實在想不出,要真有這個技術.這個團隊為什麼會找上他們公司合作。
要真有這技術,比他們華龍合適的科技公司多了去了。
可人家說,等會兒就回來,並且現場演示.
劉麗也有些吃不準了,看這封郵件說的信心滿滿的,她還決定去一樓看看所謂的演示。
即便是一場鬧劇,也不會浪費她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