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成良卻是憂心重重的,什麼時候一向清高的大人變成了這樣,於是他打算辭官回鄉隱居,不再給人做師爺。
林志先再三挽留無果,只好應了畢成良的話,放他回去。
後畢成良回到梅花鎮,沒想遭到趙家人的報複,梅花鎮裡本就有趙家的人把控,當真防不勝防。畢成良無法,帶著妻兒來到了十裡坡定居,只有這兒是蘇秀才的地方,沒有人敢動,卻也使畢成良一家著實窘迫。
喬寶瑩得知縣裡頭的師爺畢成良居然帶著妻兒來到了十裡坡,不過卻生活過得清貧,看到這位正直的師爺,她有心相幫,便叫莫氏去問畢家娘子,若是願意來醬坊裡做管事,將也是家裡頭的一份收入。
十裡坡的夫子搬鎮上去了,如今十裡坡的村民慢慢地有了餘錢,便有心想把底下的孩子送去讀書,皆因蘇家一門兩秀才給了大家夥希望。
可是要送孩子去學堂,再近的夫子也得走到百溪鎮去,孩子又小,獨自去卻有些不安全,家裡派人送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功夫,正好這個時候畢成良搬來十裡坡開了個小私塾,被村裡人敬仰,一口氣便收了五個學生。
畢成良可是舉人出身,是然如今年近五十,再去趕考顯然不可能,比秀才做夫子的卻是要名聲好。
畢成良的妻子齊氏,還是願意去喬寶瑩的醬坊的,她識字,懂算數,喬寶瑩覺得要這樣的人幫著管理醬坊也是曲了才,但她內心還是有點私心的,將來她若是離開林源縣的話,整個林源縣的數目都由她來管著,喬六抓大頭,這樣喬六也有一個得力的助手。
不知為何,喬寶瑩總有一種感覺,自蘇辰拜了成陽先生為師後,她越發的肯定,將來蘇辰一定會有出息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齊氏來了,第一天來便把十裡坡的賬目理清,第二日便被喬寶瑩派去劉家村照看,喬寶瑩沒想齊氏如此有才,便決定不以工錢的形式,而是以分紅的形式,便給了齊氏一成的紅利,每季度結一次,齊氏一聽,當即激動起來,恐怕連她也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還能賺這麼多銀子。
畢成良給林志先做師爺的時候,薪俸很少,剛好只夠養活家裡人,但怎麼說都比在桃花鎮的時候強,雖然在桃花鎮的時候畢成良也開私塾,但那邊夫子多,收的學生不多後,家裡開支便不夠了。
畢成良年輕的時候一直趕考,怠慢了齊氏,導致兩人只生子一個獨子,然而畢成良還希望自家兒子也能走上科舉之路,父子一起趕考的,沒想到兒子卻不知道在哪兒學了功夫,從了武而不學文沒把畢成良給氣死。
後來管不住了,畢成良也只好死心。
自畢成良的兒子畢浩來了十裡坡後,喬寶瑩從邵南那兒聽到畢浩會行獵,每日上山必能獵到獵物,且不是小兔子之類的,多是野豬之類大型獵物,便是邵南上山遇上野豬,也不敢貿然行事,多會潛伏數目,瞭解了那畜牲的行蹤,再做了周密的陷阱才敢行動,可畢浩卻是不同,一個人單槍匹馬的敢直接對付野豬。
喬寶瑩聽後覺得這畢浩可不簡單,指不定會點功夫,不過她也沒有往深裡想。如今有齊氏幫著她去劉家村,喬寶瑩便安心守在十裡坡這邊與喬六做醬頭。
村裡傳來朗朗讀書聲,似乎自從這私塾辦好後,整個村裡的人都帶著一臉的希望。
蘇辰但凡有休息,必會去尋畢成良,自然很歡迎他來十裡坡的,畢成良是個老舉人了,學識豐富,蘇辰與他亦師亦友的交談,倒也學到不少東西。
特別是在趕考上的經驗,著實令蘇辰眼前一亮,先前還在緞練自己的毅力與定力,顯然這些還不夠,考生不但要有耐寒耐餓的身體,還得有過人的自覺,比如不受外界影響。
在這趕考上的經驗來說,畢成良是經驗最豐富的。
喬寶瑩從蘇辰那兒才知道畢成良趕考不下上十場,皆未能過了會試這一關,且早年的畢成良一直有個心結,本想以會試過後再入仕為官,並不想以舉人身份做一個芝麻小官,於是就這麼耽誤了,也著實因為自己寒門出身的原因。
再加上得罪了趙家,如今的趙家在林源縣可稱之為一霸,與林志先勾結,便是畢成良也拿著沒有辦法,才跑到十裡坡來避難的。
喬寶瑩聽後,只覺得不可思議,變化也太快了些,原先正直的林知縣想不到也會與趙家人勾結,竟然連師爺都不要了。
忽然慶幸自家小夫君拜入了成陽先生門下,有了護身符,不然在這個林源縣恐怕都要呆不下去了。
蘇辰叫喬寶瑩善待畢家,不用蘇辰講喬寶瑩也會的。
伯府裡,劉青巖把蘇辰召了過來,這次沒有考他的功課,卻問起他趙家的事。
“趙家那嶺南的生意可是你使的手段?”
劉青巖冷著臉問。
蘇辰面色微變,忙解釋道:“師父,著實是趙家欺我太盛,若沒有拜入您的門下,學生恐怕就沒有前程可言,所以就略使了些手段。”
蘇辰以為成陽先生會大發雷霆,沒想到主座上的劉青巖哈哈大笑,“趙家逐利之商,林志先皆沒有你看得通透,如今林志先怕是拖下水了,可憐他新科狀元,十年寒窗,卻還是受不住這些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