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好了地方,飛船就在靈韻的指揮下登陸了這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大小雖然比起行星之類的並不大,但是對於一艘飛船來說,卻足夠了。
不過,這次幹活的不是不再是徐光亮和王箐,而是一臺臺的機器人。
其實機器人的運用在社會已經非常廣泛了,很多重複性勞動已經開始被機器人代替,還有一些比如市政衛生之類的,也是由機器人進行清掃,總體來說,機器人佔據了很多低端勞動場所,當然,一些高階的實驗室之類的也有機器人的身影,總體來說,機器人在現在社會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應用了。
至於說徐光亮這邊,似乎並沒有應用過機器人?其實也是有的,比如說某些部件的製作,說是交給了靈韻去管理,但是實際上,這些部件也都是由機器人制作,只不過後期有了奈米機器人,也就沒有再使用普通的機器人進行部件生產。
這次研究反物質反應爐,由於有一定的危險,所以乾脆就交給機器人來試驗,實驗的情況靈韻會實時模擬,飛船則離得遠遠的,這樣就不怕危險了。
很快,研究基地就在完成了建設,飛船上,一個又一個的方案被徐光亮否定了,這些方案都是失敗的。
等將所有的方案過一遍之後,他找到可以成功的方案,然後在這些可以成功的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
就這樣,他經過幾次篩選,他最終選擇了一個最佳的方案。
當然,篩選完成,並不代表著就能成功,還需要經過實驗才知道到底情況如何,很快留在小行星上的奈米機器人開始循序的構建出反應爐。
其實真要說的話,反物質反應爐跟核聚變反應爐差不多,差別最大的就在燃料供給那裡,還有燃燒方式。
核聚變的反應需要達到的要求太高,因此需要大量的電磁力束縛等離子體的走向,防止高溫等離子體對於反應爐壁造成壓力。
而反物質反應由於不需要這麼多苛刻條件,因此這種反應爐最重要的是將產生的能量束縛起來不要到處亂跑就行了。
所以反物質最重要的反而是反物質的儲存和如何進行運輸,因此反應爐的實驗很快就完成了,其中的難度其實還不如核聚變反應爐來的難,有了核聚變反應爐的技術,再來研究它很容易。
這套反應裝置中,最有技術含量的,反而是如何運送反物質,不過這也難不住兩人,所以很快這套東西就研發完成了。
之後就是執行測試,由於時間有限,所以採取了激進的測試方式,反應爐開啟之後就沒停止,一直執行了大約三個月之後,這才確定了安全性,停止了反應,徐光亮就利用奈米機器人拆了上面的裝置,然後將上面的機器人,儲存裝置等全部收回,然後開始在當初預留下的位置,利用奈米機器人進行建造反應爐,同時當初已經建好的提取裝置開始提取反物質。
這次建設大約進行了十天的時間,建設完成再次測試一番之後,確定沒有問題,核聚變反應堆就停止了執行,然後又被奈米機器人拆了,變成了儲存的材料,之後反物質反應爐的能量開始開始供給。
同時在原來核反應堆的地方,重新建設了一臺反物質反應爐,其實這臺反物質反應爐主要的作用還是為了能夠提供噴射能量,飛出星球用的,因此大多數它都是停運的,作為備用的反應爐來使用。
反物質研發成功,並不代表者兩人的任務就結束了,還有更為研發的——曲速引擎的研發。
曲速引擎其實最難得的是引擎材料,現在曲速之所以這麼慢,連一倍光速都達不到,原因很簡單,一方面能量不夠,另一方面材料不行。
就目前來看,能夠進行曲速引擎製造的材料,已經是科技能夠達到的最強大的材料了,但是這種材料比起徐光亮想要的材料的資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兩者之間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別!
這麼說吧,以光速為界,光速以內,你想實現曲速飛行那還是很容易的,哪怕是無限接近光速,就比如現在的曲速引擎,只要能量跟得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無限接近光速的,但是也就這樣了。
如果想要做到跟光速相等一倍光速),那麼所需要的能量呈現幾何的增長,同樣對於材料的要求也是如此。
甚至曲速的一些定理也是需要重新最佳化的,這就是徐光亮之後要面臨的困難。
困難是有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有結果,所以他迅速的開始展開研究。
理論研究的話,他走在了世界前面,他是從重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所以理論方面只需要利用靈韻的計算推理能力,很快就能夠達到他想要理論層次,但是如何實現卻成了最大的難題。不必說,材料強度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