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等所有的光亮消失之後,融化點旁邊出現了好幾個巨型機械,這些巨型機械以勻速的速度向著融化點而去,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巨型機械其實是以融化點為中心,慢慢的進行靠近的。
隨著這些機械的靠近,本來已經開始慢慢冷卻的液態金屬迅速的變紅變亮,這是由於受到擠壓之後內能增加,產生的狀態。
這些機械不斷的進行著退出擠壓,退出擠壓,這樣的行為,竟然讓中心的液態金屬比原來小了很多,這是因為這樣的擠壓行為,讓原本結合並不緊密的各種元素,開始緊密的混合在了一起。
這個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同時大量的感測器在其周圍,將液態金屬不斷被擠壓的過程進行資料感測,而控制這些巨大的機械的超算,將會根據感測器的資料來確定現在液態技術是否達到了要求,一旦確定達到了要求,那麼這些機械將會被收回。
隨著感測器傳回的資料來看,大約用了十個小時時間,終於液態金屬周圍感測器測得所有資料都符合設計要求了,此時這些機械進行最後一次施壓,並保持一定時長之後緩慢的退回。
液態金屬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很快開始冷卻,畢竟在太空之中,是非常低的,冷卻起來也非常快。
等到整個液態金屬完全冷卻之後,現在的他就如同一塊巨大的鐵疙瘩懸浮在地球軌道上,感測器再次確認了鐵疙瘩內部的資料,發現冷卻過程並沒有使資料有太大的便宜,在設計標準之內,那麼下一步就要開始了。
太陽熔爐的反射板再次進行翻轉反射太陽光,在這塊巨大的鐵疙瘩上,很快,這塊鐵疙瘩再次被加熱,變成了液態金屬。
這個時候大量的奇形怪狀的機械從旁邊靠近過來,等這些奇形怪狀的機械靠近的足夠近的時候,太陽熔爐的反射板再次翻轉回去,沒有了太陽光加熱的鐵疙瘩立即開始進入冷卻,而早就在旁邊等待的這些奇形怪狀的機械,迅速的靠近液態金屬,甚至有的機械還分開金屬液,深深的進入到了整個金屬液的中心。
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場能塑形,這一步雖然是由電腦來指揮,但其實想要精準的完成是非常困難的,要做到這一步,要求必須能夠精準的把控產能發生器的各種特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精準的將其組合起來完成塑形。
可以看到,液態技術在場能發生器的作用下,不斷髮生著變化,最後,液態金屬在這些機械的作用下不斷的伸長變寬,大量的機械進入到液態金屬的中心,在相互的作用下拓展了整個飛船內部的空間。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液態基礎也會迅速的冷卻,為了能夠完成塑形,太陽熔爐的加熱過程將會持續好幾次,就這樣,一團巨大的液態技術迅速的被加工成為了一艘宇宙飛船的外殼,到了後期甚至都可以在飛船的外殼上進行開孔,這種精細的操作,當然使用的並不是塑形,而是鐳射打孔。
三天過後,整個飛船的外殼全部鑄造完成,遠遠看去還以為一條長達400米的飛船正橫擱在宇宙之中呢,但其實這不過是一個空殼。
為了確保這個殼子是沒有問題的,大量的工程人員開始在上面進行測試,對飛船的外殼各個地方進行掃描,透過多種方式確定飛船外殼內部沒有暗傷,材料均勻,只有這樣,這個殼子才算是完成了。
經過接近一個月的時間數次測試,4小組確認這艘飛船的外殼沒有問題,拿到了最初的設計標準,這代表著往後的飛船製造,將會進入非常快速且便捷的時代,同時也意味著以後的飛船製造,將會進入大批次時代!
而後這個殼子被飛船拖拽到船塢之內,大量的裝置已經再次待命,等將這艘飛船的外殼固定好之後,大量的工作人員,工人工程師們開始在飛船內部安裝各種裝置,同時巨大的飛船內部也意味著安裝的方便,甚至可以透過小型飛船直接拖拽進來。
就在這種情況下,這艘長達400米的飛船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進行建設……
喜歡重生之預知神豪的科技之路請大家收藏:()重生之預知神豪的科技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