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NBA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受歡迎。
上個賽季,NBA觀賽人數創造了新的紀錄,現場觀賽的球迷將近00萬人。除此之外,NBA的網路直播,網站訪問和應用下載數量都史無前例。今年,NBA的觀賽人數還會攀升,零售額和社交媒體影響再創新高。《福布斯》的資料表明,NBA球隊的平均價值現在已經遠超10億美元。
不過,以上的數字只能反應NBA的一個方面。NBA雖然被稱為“美利堅職業籃球聯賽”,但是很大一部分業務都是國際業務。NBA在亞洲越來越受追捧。華夏和菲律賓是NBA收入第大和第大市場。
但更有趣的是,雖然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左右,但是本賽季加入NBA的11名國際球員中,卻連一名亞洲球員都沒有(除非算上澳大利亞)。“下一個姚明”的出現,依舊是遙遙無期。
哪位華夏球員能接過姚明在NBA的衣缽?
為解決這一問題,NBA專門負責華夏、印度和另外6個亞洲市場的辦公室最近幾年採取了積極行動,推出了一系列基層專案。例如,NBA新開設了學院,培養各國頂級年輕籃球人才。上述NBA辦公室還繼續與當地體育和教育部門合作,並與各國一流籃球聯賽合作,在各個層次推廣籃球運動。
雖然亞洲籃球人才登上世界舞臺還尚需時日,但NBA已經在亞洲促成了利潤豐厚的分銷和內容合作伙伴關係,為其最熱情的消費者服務。NBA還高調錶達了對這些球迷的感謝,在大洋兩岸邀請球星對其進行季後訪問,還舉行了傳統慶祝活動。
除去NBA之外,美利堅其他“三大職業體育聯盟”的亞洲鐵桿粉絲,更多集中在日本(MLB)和韓國(MLB和NFL)。與之相比,NBA的受眾則更為廣泛,而且NBA對遠東地區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帶來鉅變的日子還在後面。
錦囊一:亞洲巨星計劃
NBA要充分發揮在亞洲市場的潛力,就需要有能使亞洲球迷感到共鳴的球星,這一點已不是秘密。如果有NBA球員是亞裔或者部分亞裔,那當然是好事。不過,若有在亞洲國家出生並培養起來的高水平球員在NBA打球,由此帶來的吸引力絕對不容小覷。
除去之前登陸NBA的姚明,易建聯外,能在NBA舞臺上暫露頭角的亞洲球員其實並不多。面對這種情況,NBA有何對策?那就是儘快推廣籃球運動,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至少儘快在體質層面上滿足NBA的要求。
華夏往往是NBA球員海外行的首選
負責NBA所有國際業務的副主席兼營運長馬克(MarkTatum)表示:“讓NBA有土生土長的亞洲球員,可能是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希望提供必要的輔導、訓練和競賽,培養全明星球員水平的選手。”
NBA亞洲高階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斯科特(ScottLevy)也表示:“能培養一位有影響力的亞洲球員,就能顯著加強我們推廣籃球運動和發展亞洲市場的能力。”
4年前,BA進入亞洲。BA將培養基礎技術、傳播價值觀的美利堅青少年專案帶到華夏、印度及其他所有東南亞市場。亞洲共有超過550萬青少年、父母和教練參加了BA專案。
飯糰探書
以推動青年籃球運動為主旨的BA專案
NBA華夏CEO大衛·舒德偉(DavidShoemaker)說:“借用籃球術語來說,我們的青少年發展專案打的就是全場緊逼。起初我們與教育部合作,將籃球教學作為小學、初中和高中體育課的一部分。這就是這個專案的起源。”
BA獲得成功後,該專案建立了亞洲顧問理事會,成員包括籃球名人堂成員迪肯貝·穆託姆博(DikemAdamopoulos)等工商界領袖。除此之外華夏區也建立了領導理事會,成員包括NBA球星保羅·皮爾斯(PaulPierce)、C.J.邁克勒姆(C.)和林書豪。
NBA也在等待著下一個“林瘋狂”的出現
BA還催生了“NBA姚明學校”等合作專案。NBA姚明學校利用課餘時間為青少年提供籃球培訓,而且該中心強調打籃球是為了享受籃球的樂趣。大衛的解釋是:“姚明本人也相信,華夏更多缺乏的是,為享受快樂而參加體育運動的人。”
印度市場也沒有落下進度。全印度已經有19座城市開展了BA專案,孟買成立了NBA首家NBA籃球學校(NBABasketballSc),上個月開始投入了運營。該專案需要交納一定量的學費,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可以報名。NBA籃球學校為籃球人才提供發展渠道,幫助他們從青少年水平組脫穎而出。
除此之外,現在有志於成為職業籃球選手的球員,有機會加入新組建的具備頂級籃球培訓水準的NBA學院(NBAAcademy)。今年,華夏開設了家NBA學院,印度、澳大利亞各開設了一家。包括以上幾家學院在內,人們希望這些全球訓練中心將會把亞洲國家隊選手培養成為有望進入NBA的球員。
為了讓亞洲球員真正有參加大賽的機遇,NBA沒有止步於青少年培養。實踐將會證明,對於NBA的基層使命來說,確保當地有充滿活力的職業籃球聯賽同樣必要。前NBA總裁斯科特曾表示:“當地聯賽和聯合會是關鍵。我們的目標就是對其提供支援。它們有好成績,我們也會有好成績。”
不過,NBA無法直接干預聯賽和聯合會的運營和人才培養。這是在根源上留給NBA的一大難題。
錦囊二:賽事分銷與泛娛樂化
跟大多數美利堅觀眾不同的是,亞洲的球迷只能在早上觀看比賽直播。比賽進行時,亞洲許多觀眾不是在上班路上,就是已經在工作了。然而,儘管存在著這一不利條件,亞洲市場的觀眾仍然穩定增長,目前已位居全球主要市場前列。其原因是得益於直播流技術的發展。
馬克說:“亞洲地區球迷的情況有些複雜。在亞洲這些地區,他們必須透過移動或者數字平臺來觀看比賽。由於我們已經為他們提供了觀看我們比賽的渠道,因此在亞洲已經建立了新的消費習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