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笑道:“看你睡得香,早上沒叫你,今天是經筵,要很早就去太和殿,朕走的匆忙,就忘了跟你說,還以為你不會等,現在用午膳了呢。”
經筵?
李昭想起來了,這是王朝特有的一種講課制度,在天氣溫和的月份,經筵每個月舉行三次。
經筵之日,不管是皇帝還是六部尚書,左右都禦使,王侯將相,哪怕是武官,也要卸掉甲冑,穿上斯文的衣服,去聽飽讀詩書的翰林院侍講講習四書五經。
經筵規矩很大,講課的人需要有規定的腔調,語速,甚至是固定動作。
聽課的人就不用說了,必須認認真真的聽著,不可以發出任何一點聲音,甚至動動都不行。
所以聽著枯燥無趣的四書五經,又那麼多規矩……
這明明就是繁文縟節,相當的耽誤時間和精力。
但是王朝以“理學”治國,經筵像是一種象徵,如果不舉行經筵,感覺根基就動搖了。
雖然有些危言聳聽,但是有些事不得不信,就像春秋的禮樂崩壞,接著戰國就來了。
李昭記得,經筵講課就算是楊厚照的堂弟楊厚,也是一直參加的,那個可是被譽王朝“最懶”的皇帝。
楊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兒子,當時的首輔也就是楊厚照的老師楊廷和,就選了興獻王世子楊厚當了皇帝。
先不提這個皇帝當的如何,楊厚在經歷一次“宮女謀殺皇上”事件之後,他就再也沒上朝,但是他也參見經筵。
等到了楊厚的孫子,那個被譽為比楊厚“更懶”的皇帝,他後期開始不上朝,也不組織經筵講課了。
是因為他發現一個問題,那些嘴裡念著君臣仁意的大臣們,其實就是想用這些東西“綁架”他。
這個皇帝的皇後不能生育,所以他的兩個兒子都不是嫡出。
長子是一個宮女所生,次子則是他最愛的皇貴妃所剩。
他想立皇貴妃的次子為太子,但是讀書人奉行的觀念是立嫡不立庶,沒有嫡子,就是立長不立幼。
最後掙儲之戰皇帝跟他的那些大臣僵持了十多年。
無奈他自小又受理學的影響,雖然不同意大臣們的意見,最後也做不出暴君的行為,就幹脆想了一個急死人的辦法。
所以他的方法就是等,等皇後死,他好把心愛的貴妃立為皇後,然後次子就名正言順的是嫡子,就是太子了。
可惜常年體弱多病的皇後比他活的還長久。
他到死,也無法跟心愛的女人埋在一起,而左邊是不喜歡的皇後,右邊是那個不喜歡的長子的母親。
到了那位皇長子即位,他就整天琢磨當木匠了,那是真的不上朝的皇帝,就不用提經筵了。
當然,再往後,王朝就覆滅了。
王朝的覆滅可能跟經筵沒有直接關系。
甚至可以說,經筵是個文官們特別重視,但是對於皇帝和國家都是桎梏的東西。
但是沒有經筵之後,黨爭就更加嚴重了,可能屬於蝴蝶效應吧。
所以這繁文縟節,明明那麼落後,但還真不好說取消就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