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眼珠一動,對李陽東道:“老爺,您無論如何都要再幫我們夫妻一件事。”
她說的是幫,而且很嚴肅。
李陽東也變的嚴肅起來:“您說。”
李昭道:“在您致仕之前,更改科舉考試規則,不僅要考四書五經,要增加軍事理論,和南北的地理知識。”
李陽東:“……”
他臉上神色微變,道:“夫人,只考四書五經,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都沿襲了上千年。”
所以她並沒有砍掉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有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治理論,官員們讀四書五經才能守君臣名分,中國能分久必合,上千年來都沒有被打散,四書五經功不可沒。
但是畢竟只會之乎者對未來發展是沒用的,不妨礙在遵守君臣之道的前提下學點別的知識。
如今武將不被重視,文官又不懂打仗,所以只能讓文官也學軍事,他們的國家還有很多打仗要打,以後軍事是重點。
李昭點頭道:“所以才要大人幫忙,在致仕之前把規格改了。”
如果換做楊廷和,怕是他不肯。
李陽東想了想道:“夫人能不能說說這麼做的好處。”
李昭道:“最大的好處就是,您只要起個頭,以後我們就能增加更多的科目了。
您不覺得工部的大臣並不會蓋房子,兵部的大臣並不懂軍事,戶部的大臣還在用橫徵暴斂的方式讓百姓繳稅,這些現象都不正常,都是錯誤的嗎?
就說不準殺女嬰的事,我相信咱們的政令都是好的,但是發展到最後,會不會成為官吏斂財的手段呢?
我們的政令都在為百姓著想,可是一實行就會半途而廢還會怨聲載道,都是執行的人不行,歸根結底,跟科舉有關。”
文化決定國運。
李陽東的心頭像是被什麼東西打中一樣。
兵部本來就應該會打仗,工部本來就應該會蓋房子,戶部關繫到國計民生,是要保護老百姓的。
但是他們的朝廷全部是,並且不是了幾百年,卻沒人覺得不可思議。
他一下子就笑了,不過隨後又有許多擔心。
“這樣豈不是工匠也能被人尊重?”
讓工部大臣會蓋房子,所以工部大臣還得學木匠?
朝廷一旦會褒揚什麼,這個群體的地位就會水漲船高。
李昭點頭道:“老爺,我們就是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坑了啊,讀書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只讀四書五經,您如果肯幫忙,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好。”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才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各個行業的精英,不再是隻知道大不了我就殉節的讀書人,這個國家就會越來越包容。
越是包容的國家,沒有職業歧視,人民才能平等,國家才會富強。
李陽東可能沒有李昭看的那麼遠,但是經過李昭這麼一提醒,他覺得是好事,畢竟讀書人要用廣闊的胸襟,跟包容一個意思,他可能活不了多久了,為什麼不為後事人做點什麼?
點著頭道:“我會盡力的。”
一場夜雨,空氣中泛著新鮮的泥土氣息,京城的路面滿是泥濘,這樣的路面馬車會打滑,所以行駛起來特別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