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貴回到上海後,先了解一下上海這段時間的情況,發現自家商行發展平穩,買地、造房子、買賣洋貨、進行貿易,一切都做得有條不紊,甚至賬面上還多了五萬元的現金,卻是自己南下這段時間的收益了。
這一時期,上海的貿易市場又經過細分,分為物物貿易生意和現金交割生意,其中鴉片和洋布等的物物貿易佔大頭,現金交割生意佔小頭,但總量也不小。
趁著其他商行沉醉於物物貿易的當口,大貴商行用心做現金交割生意,依靠自家商行壟斷整個租界區域土地的便利,到處放廣告牌,就是在吳淞江的燈塔上也放置碩大的木製廣告牌,不斷提高商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利用這種影響力,大貴商行在現金交割生意上的佔有率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八十,雖然總量沒有以前那麼大,但也能賺取穩定的現金呢利潤。
自家商行穩定發展,整個上海的商界就不是如此了。
這段時間,洋布的零售逐漸緩慢,各家都有不少庫存積壓在手裡,讓代理洋布的中國商人們有些感到緊張,這反饋到洋行和買辦們這邊,就是開始對上海洋布貿易的前景開始猶豫不決了。
甚至有人拿趙大貴說事兒,說趙大貴早前把庫存清倉,就是因為看到洋布貿易無法長久,所以才提前退出的。
不過,有這種憂慮的商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商人都在削尖腦袋擠入洋布生意當中;就是擔心洋布未來的商人,也只是覺得洋布可能賣得沒有以前快而已,並不擔心會出現應付不了的崩潰,還在一點點增加洋布存貨,只是增加的速度沒有以前快而已。
“醉生夢死啊!”趙大貴冷笑一聲,就不再理會。
這洋布問題就是滾雪球似的,早晚有一天形成泰山壓頂的態勢,淹沒所有來不及逃跑的人,到時候就是自己出手,輕鬆壟斷所有洋貨生意的時候了。
對趙大貴來說,這些還只是小事,重要的是盤點和消化南下獲得的各項好處。
趙大貴這一次南行可謂收穫極多,可以說正是這次南下,奠定了大貴系今後數十年呼風喚雨的基礎,主要可分為人才、科技書籍、裝置、土地和人脈等方面的收穫了。
這一次南行,最大的收穫是人才的收穫,請來了廣東的西學派學者一百多名,加上原來江浙一帶的學者,東方花園如今有兩百名左右的學者,其中有二十多人數學基礎在小學以上,最出色的五六人的水平甚至超過趙大貴;
從澳門獲得的西式造船廠的中國工人共兩百人(本來還招募了十多名造船廠工程師,結果臨時出事,來不了);在定海僱傭的中式造船廠員工一百多人;佛山僱傭的鐵匠、銅匠、銀匠和火藥工匠等共兩百多人,總共是五百名左右各色工人;
加上大貴商行原來擁有的掌櫃和夥計共一百名左右,如此算來,趙大貴手下目前共有八百名正式員工。
或許還能加上東方學院的數十名十歲到十五歲的學生,不過這些學生以後或許有大用,目前還只是培養和教育為主。
另一個重要收穫是大量西方科技書籍的獲得,其中最關鍵的是顧盛帶來的一萬二千本書籍和模型,再加上趙大貴這段時間來有意從各大洋行訂購的書籍,東方書院的圖書館裡如今有一萬三千五百本西方科技書籍,藏書量比很多西方大學的圖書館還要豐富。
有了這些書籍,趙大貴就能把上海的工業水平提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有足夠數量的人才幫忙的話。
機器和裝置而言,一千多噸的鐵殼螺旋槳蒸汽船一艘、五百多噸的木殼明輪船一艘、一千多噸的西洋商船一艘,還有從定海和澳門獲得的多艘中式和西式船隻,不過噸位都比較小;
從澳門六家造船廠獲得的各色機床、蒸汽機和造船用裝置,從香港洋行購買的部分機床和儀器裝置,以及從定海獲得的中式造船裝置,至少在短期而言,這些裝置都夠用了。
另外,趙大貴在上海有三千多畝土地(土地保有量還在增長中),定海有三千多畝土地,香港有近兩千畝土地,廣州有五百畝土地,澳門有五百畝土地(原本屬於船廠的土地),共有一萬畝左右土地,其中很多是在港口附近能建造碼頭和倉庫的優質資源。
當然,還有一個隱性的收穫是人脈的擴張。
德庇時對連通香港和上海間所有通商港口的定期郵輪專案非常重視,積極推動,使得趙大貴藉此機會與德庇時和耆英等人都建立了不錯的私人關係,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在離開上海之前,趙大貴能夠接觸的最高階官員也就是領事巴富爾和上海道臺宮慕久,但以後,就是這兩個人面對趙大貴,也要掂量一下德庇時和耆英的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