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書鋪的時候,高升就盯上了書鋪的窗板。
長鬚老者不知道高升借窗板來何用,也好奇,於是點頭道:“只要日落前郎君能送回來,這窗板可以借與郎君。”
得到長鬚老者的首肯,高升急忙施禮道謝一聲,而後到角落拿起一塊三尺見方的窗板放倒,再問長鬚老者找了些糊糊,將“一人一個,饅頭白送”的兩副大字貼在正反面,一塊簡單的廣告牌就做成了。
而後高升與長鬚老者告別,並答應第一鍋饅頭蒸熟了定送來給長鬚老者品嚐,最後扛起廣告牌,告辭而去。
此刻,村市裡已經人來人往,各種吆喝做買賣商販、老百姓雲集,前來趕圩的各村老百姓人山人海,村市一條街人滿為患。
高升扛著“一人一個,饅頭白送”的廣告牌,在人潮洶湧的村市裡異常眨眼,不用他吆喝,人群就紛紛看了過來。
可惜,這個時代老百姓能認識字的沒幾個,還是要吆喝才靠譜。
“山外青山樓外樓,俺
家饅頭就是牛,諸位走過路過的父老鄉親、叔伯嬸孃、郎君娘子,原價二文錢的饅頭,現在全白送,人人有份,一人一個,早來早吃,後來吃風……”
吆喝一起,就算高升聲音不大,老趕圩的村民和現場賣貨的貨郎及老百姓都看了過來,這麼有趣的吆喝還是第一次聽到。
“山外青山樓外樓,哎呦還挺文化的。”
“饅頭是啥?”
“這貨郎,扛著牌匾,也不見賣東西啊。”
“……”
一時間村市裡的老百姓紛紛詢問高升,高升只管自己繼續吆喝:“洪湖水浪打浪,饅頭鬆軟味道美,一口軟、二口甜,三口四口咬舌頭……”
好傢伙,順口溜都出來了。
這些唐朝田舍漢何成聽過如此有趣的吆喝?
於是有好奇的老百姓紛紛跟著他走,倒要看看他到何地停下白送點心,看看高升嘴裡的饅頭是何物,再說還可以免費吃上一個呢。
看著身後跟隨的人潮,高升微微一笑,加快了腳步,走向村市對面,鄭王府門前不遠的大樹下。
當然,吆喝依舊不停。
高升喜滋滋的走向大樹下,身後跟了一群看熱鬧的老百姓,他有點沾沾自喜,效果不錯麼,這樣鬧下去,或許鄭王別院裡面那位就該出來了。
他卻不知道,這群跟著他看熱鬧的老百姓中,混了兩個他異常熟悉的身影。
上河村是大村,上河村趕圩的日子,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會來趕圩,賣點自家的手工製品,換些錢物回去補貼家用。
高家老爺子和老太太自然不例外。
老爺子和老太太今日來上河村,是為了賣新編的簸箕。
老爺子和老太太剛蹣跚來到上河村村市,就看到高升在吆喝,於是和老太太就跟了上來。
“哼,這個敗家子!”
高家老爺子看著高升的背影,聽著高升不著調的吆喝,鼻子有點歪,重重的哼了一聲。
“孩兒他耶,你莫急,三郎如此吆喝或許另有隱情呢。”
倒是周氏,總能原諒自己兒子的各種不是。
“隱情個鬼,自己的娃撅個屁股,俺都知道他放的是什麼屁!”高老爺子一臉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