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得從二十年前講起。
姬國進攻厲國,破了邊關重鎮遙平。厲幽王徵兵五十萬,一度反攻三百里。戰爭拉鋸了整整三年,主戰場是厲國的蒼南郡,波及臨水郡,青雲郡,以及姬國的建寧郡。
搞笑的是,戰爭結束後雙方均宣稱大勝,實際上疆域同戰前沒有任何區別。
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最後一場大決戰在陽武縣南端的云溪原展開,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這一戰由幽王胞弟逍遙侯親自指揮,大敗姬軍,建立了蓋世功勳。厲國的侯還有好幾個,但從此被尊稱為厲侯只有逍遙侯。
姬軍節節敗退,先退入蒼南,再退入遙平,最終縮回本國的建寧防禦。
從陽武縣城出發,穿過云溪原可以把茶葉、鐵、絲綢、瓷器等輸送到蒼南,遙平,甚至更遠的姬國建寧,而姬國也可以反向輸送珠寶、海鹽、海鮮等物。
那時候,從臨水到蒼南的直道未通,這是最便捷的一條路線。陽武縣城的南區商賈雲集,各種物資堆積如山。
戰爭結束後的頭五年,也就是一十二年前,被打得稀巴爛的陽武縣城又迅速繁華,彷彿迴光返照。
雖然厲國與姬國的正式貿易中斷,從陽武通往蒼南的商路卻沒有斷。更何況厲侯在云溪原屯兵一千,囚禁三千戰俘。光四千人每天的耗用,都不得了。
一十一年前爆發了三件事,對陽武縣來說,件件致命。
初春,雪才消融。戰俘暴動,幾乎與看押的兵丁同歸於盡,厲侯撤掉了屯營。
仲夏,臨水郡到蒼南郡的直道竣工,人行貨往快捷,拐彎走陽武的越來越少。
深秋,云溪原瘟疫爆發。從廢棄屯營的周邊村落開始,以烈火燎原之勢向外擴散。僅僅只過半個月,近百個村落無一活口。
厲侯派出大軍封鎖云溪原整整一個月,才把事態平息。但大軍撤離時把云溪橋毀掉,宣稱裡面瘟疫並未根除,且出現了怪獸,閒人莫入。
云溪原在南嶺山脈的邊緣,形狀狹長,達五十里。最寬處為五里,最窄處才五十丈。過云溪十里,陽武縣在最窄處設立了稅所,軍隊也在靠近陽武一方屯兵禁囚。再往裡走,便是蒼南郡地界了,七、八里一鄉。然而經此一變,統統煙消雲散。
瘟疫不僅僅在云溪原肆虐,還越過溪水波及陽武。
大軍剛剛撤離,凜冽寒冬,溪畔三個村莊的人一夜死絕。
陽武縣衙在云溪口立碑,禁止進入。
溪畔那一大塊成為禁地,附近人家驚慌逃跑,南區一下子少了許多村鎮。以往北區捕快少,南區捕快多,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不過情況變了,典史閻威與縣丞周秉勳還沿用老黃曆,明顯支援張彪打壓石猛,屬於後話。
沒有人家開墾耕種,土地荒廢長草。幾年後云溪馬場不聲不響開張,據說有軍方背景。
東南商路徹底斷絕,陽武縣再也難恢復以往光景。近些年又有了一點起色,是因為雲夢國面臨滅頂之災,許多人家攜金帶銀往這邊逃難,畢竟不能長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縱然石橋被毀,瘟疫怪獸,官府禁令,依舊有亡命徒闖云溪原偷運貨物。但是隻見人去,不見人回。
陽武縣人人談之色變,詛咒往往不說“下十八層地獄”,而講“去云溪”。
胡二就是瘟疫之後來陽武的。
這廝三十幾歲,是脫伍的軍漢,武功高強,大約泥胚境第二重境界,尋常十幾個人近不了身。
戰亂過後,縣城一半居民死的死,逃的逃,湧入許多外來戶。以往城裡人都是土著,多少與城外莊戶有牽連,過世後就歸葬城外。但這些外來戶雖然在縣城紮根,城外卻沒有土地親戚,老人死後無處安葬。
當時的縣令李光明大筆一揮,把城南偏僻處義山劃歸公用墳場。其實那地方沒人去,山上早有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