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聚豐搬到了虎臺縣裡,大姑和大姐就一直在鋪子裡做些麵食生意,竟十分紅火,於是她們最初的擔憂和膽怯早已經不見了,近日一直商量著要在外面買一處房舍開個小吃店,把生意做大些。
寧婉一向是贊成的,許久前就是她勸大姑和大姐賣麵食的,本錢小,回錢快,她們兩人做麵食的手藝又好,掙錢還不是一定的!如今大姑和大姐嚐到了甜頭,幹勁越發地足了,而且她們也已經認識到了,藉著德聚豐的鋪子做生意固然能省很多事兒,但其實又反限制了生意不能做大。如果一直靠著德聚豐,她們便只能賣些做成的饅頭包子之類的,哪裡有自己開一處小吃店有前景?
只是寧婉雖然與大姑和大姐都好,但卻不能主動勸她們離開德聚豐,這種事總要她們自己想通了才好。是以,一兩個月前大姑和大姐終於有了出去開小吃店的主意,她贊同之餘又勸她們一定要與家裡人商量好,畢竟要開小吃店需要把先前掙的錢都拿出來做本錢,而且也不是隻她們兩個女人就能撐起來的。
“你大姑夫、大姐夫不但都同意了,而且他們也要搬到虎臺縣裡幫忙一起打點生意呢!我們家的老大一家還有賢兒的公婆、太公太婆還留在梨樹村裡,守著家和地。”大姑笑著說:“我本也要告訴你,看你這兩天也沒心思聽這些。”
於氏也笑,“以後大家都在虎臺縣裡住著,有什麼事就方便多了。”
寧婉就又問:“那房舍可看好了?”
“還是前幾天你陪我們去看那處,我想著倒也可以,雖然略偏了點,但是房價不高,院子又大,正能擺下幾張桌子。”
其實寧婉倒沒看上那房子,她自己買鋪子一向要挑最好的地段,從不怕貴,因為這錢不是白白花的,貴總有貴的道理,德聚豐眼下生意紅火就少不了與佔據縣城裡極好的地段有關。但是她又想了想,大姑和大姐初做生意謹慎些也平常,而且她們的小生意又是主要面對縣城裡的兵士和住戶的,地段略差些也不十分要緊。而且據她所知,虎臺縣的房價一直在漲,所以她們先買那處也好,將來有了錢再換,不管怎麼樣也虧不了。
“也好,那就買下來吧,虎臺縣的房子是不愁賣的,再多等些時候也許被旁人買了呢。”寧婉說著又笑道:“大姑,不足的錢我幫你補上。”
大姑果然也是因為銀錢有些不夠才捨不得買好房舍的,現在就笑道:“也好,等我掙了錢還你,也一樣給你算利息。”
“我不要利息,大姑到時候給我算投股兒吧。”
“那也行,到時候我給你分成!”
一家人既要相互幫忙,也要把帳算在明處,這樣親戚之間不會生出齷齪,才能越發親近,大家心裡也都暢快。
既然房舍本錢都有了,大姑、大姐還有寧家三家合夥兒出本錢的小吃鋪子很快就開業了。
鋪面在小巷子裡,院門上掛了招牌“萬記包子”,延續了先前在德聚豐的習慣,每日三餐時在院門前設了攤子賣饅頭、包子等,想買了家去的拿著便走了,但若是沒家沒業的就可以進到院子裡坐下慢慢吃。
院子裡搭了一圈棚子,下面擺著整齊的桌椅,且又有早上新磨的豆漿、現熬的米粥、幾樣小菜和蛋花湯。
到了中午晚上,還要添兩樣拌菜兩樣燉菜,幾個錢就能買一份,正配與麵食一起吃,若是再加些錢還可以放幾塊肉,算得上十分不錯的飯食了。大姑的意思是先試試這幾樣簡單的菜,如果生意還不錯過些時候再添炒菜,當然也要買些酒來賣,畢竟虎臺縣裡兵士多,晚上無事時成群結夥兒地吃酒很是平常。
半個月下來,萬記包子鋪的生意還真不錯!雖然位置稍微偏了些,但是東西好吃、飯菜量大、價兒也十分便宜,因此尋常百姓也不怕多走幾步路。又有些人家拿了盆碗兒去買菜買麵食,回到家裡連火都不必升,直接吃就好了。
因此大姑家就招了夥計。
寧婉這些時候不好出門,還是在家裡聽娘說的,就笑道:“我先前就說要招個夥計幫忙,大姑就是不肯,現在怎樣,還是我說的對吧。”
“你大姑不也是剛做生意怕賠了,想著能省幾個就多省幾個?”娘倒是十分理解大姑姐,她們都是從鄉村裡出來的,過節儉日子習慣了,寧肯自己挨累受苦也不捨得多花錢的,卻又問女兒,“你猜,你大姑僱的夥計是誰?”
娘既然這樣問了,就應該是自己認識的,可是寧婉把在虎臺縣裡認得的人想了一圈,卻怎麼也沒有想到能是誰,只得笑道:“娘怎麼還和我打起啞迷了?趕緊告訴我吧。”
“是白氏,”見女兒還沒有想到,於氏就又提醒她,“先前孫固的媳婦。”
孫固娶的媳婦果然姓白,但是,“她怎麼出來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