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果然用粉條打了結燉豬肉,肉是紅燒的,味道十分濃郁,而粉條卻是用最寬的粉,燉得與肉湯一樣的顏色,吃起來香醇至極,綿軟中又有些彈牙,不止孩子氣的石頭喜歡,大家就沒有一個不愛的。
寧婉在粉條作坊裡一連守了十幾日,見劉老師傅做粉的經驗果然十足,每日裡作坊裡有條不紊地做出上百斤的粉條,而寧大河也慢慢地能在劉老師傅的教導下做些更重要的事情了,才放下了心,重新隨著爹去虎臺縣裡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眼下她再去虎臺縣,除了賣粉條,還要看房舍。
粉條的生意倒還不錯,正是望遠樓掌櫃幫寧家介紹的劉老師傅,自然是信得過劉師傅的本事的,第一個開始收寧家的各種粉條,而且他們不只要做成了的乾粉,還會額外要一定的溼粉,也就是做出來但還沒有凍過成形的粉條,因為這樣的粉吃起來更加勁道,做菜十分相宜,只是不能久放。
除此之外,望遠樓還會要一些特別的粉,比如用大米作的米粉,豌豆做的豆粉,甚至還有用高粱做的粉。寧婉也是第一次見到這許多奇怪的粉,大米做成的米粉雪白雪白的,有些像麵條,但是又與麵條不一樣,聽說在南方是款待貴客的食物;豌豆做的粉比綠豆粉還要白而透,但不如綠豆粉筋道;至於高粱做出來的粉口感雖然略差一些,但是顏色卻是紅色的,擺盤時十分漂亮……
除了望遠樓,又有平日裡時常供貨的其它酒家,再加上寧家的兩處鋪子,做好的粉條每日便都送了出去,林林總總算起來也有不少的收益。
只是在虎臺縣裡買鋪子卻一直不大順利。縣裡的牙行收了定銀倒是十分勤勉,每有出售的鋪面都會帶他們過去,但是寧婉看了一個月卻半個也沒看中。
這些年邊塞寧靜,遼東便越發興盛起來,馬驛這樣的小鎮尚且積累了幾百戶人家,街面一片繁華,虎臺這樣的縣城就更熱鬧非凡。原來做生意不過都在東西南北兩條主街上,現在不只兩條主街上商戶林立,就是隔了一排房舍的次街上亦有許多商家,至於散在縣城內各處的小鋪子,便更不知有多少了。
牙行畢掌櫃帶他們看的便都是次街上的,或者城內不起眼小街道上的鋪子,對比自己在趙家時管過的大鋪子,寧婉著實看不上,幾次之後便說:“下次這些小鋪子我們便不看了,就是次街上的不是靠近十字街鼓樓的大鋪面,我們也不看了,最好是用心幫我們找找主街上的鋪子。”
牙行的畢掌櫃便苦笑著說:“寧姑娘啊!不是我不用心,如今主街上的鋪子哪裡有向外賣的?只要在這街上做生意,不論賣什麼就沒有不掙錢的!如今就是次街上的鋪子都不好尋哪,寧姑娘還一定要鼓樓附近的,那裡正與主街是一樣的!”
寧梁在縣城裡走熟的,因此竟也替畢掌櫃說話,“婉兒,如今好的鋪子果然不好遇,我們要麼再等下去,要麼就先在次街上選一個鋪子吧。”
寧婉怎麼也不甘心德聚豐開在次街上呢?不論是從哪裡來的人,到了虎臺縣最先看到的就是主街上的鋪子,最相信的也是主街上的鋪子,最願意花錢的也是主街上的鋪子。德聚豐開在次街上,只一開業就將自己列入二流鋪面了。因此哪怕是門面很小,也還是要在主街上的好。
可是沒有鋪子,她又有什麼辦法?最後也只有勉強應了下來,“那也要找次街上寬敞、人流多的地方。”
這一天畢掌櫃特別讓夥計捎了信來,說有一個特別適合的鋪子,讓他們趕緊過去看,寧梁便急忙帶著女兒趕了騾車過去。
畢掌櫃一見他們過來,臉上便滿是笑意,“如今正好有個十分難得的好鋪面,我只怕別人訂下,便趕緊去尋你們。”說著急忙帶他們過去看,路上又悄悄告訴他們,“原本如此好的鋪子並沒有人肯賣,但是剛巧趙典史太太嫁女兒陪送的鋪子不要了,卻是因為他家女婿是安平衛的人,賣了錢到安平衛買新鋪子做生意。聽趙太太的意思已經在安平衛看好了新鋪子,因此這個鋪子要的價並不高,只要趕緊賣掉。”
寧婉心裡一動,“趙典史太太賣的鋪子?”
“對,就是我們縣衙裡的趙典史家的,”畢掌櫃又絮絮地說:“他家典史這個職位傳了好幾代了,不只有聲望,就是家財也不知道積累了多少,只有買鋪子的,哪裡有賣鋪子的!還是因為剛剛說的,這鋪子給女兒陪嫁了,女婿又在安平衛,趙太太才替她賣了的,也算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喜歡重生農家么妹請大家收藏:()重生農家么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