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家長們也發現了,孩子沒下去後頂多到腰部位置,然後就不動彈了,這還是比較深的灘塗地,大多數地方的孩子只是沒到大腿根而已。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生命危險,收拾起來也挺麻煩,不說別的光把他們那一身爛泥要洗乾淨就很費勁。
這會潮水退去,露出好大一片灘塗地,要去海里洗澡得經過這片地域,即使洗的再幹淨,回程也得再弄上一身泥。
遊客們走到灘塗地邊緣只能停下腳步,然後對著不遠處的豐富孩子緣望而興嘆。
灘塗地都是海底爛泥,上面還匍匐著好些海藻,一腳踏上去就沒到膝蓋,想要在其中抓魚抓蟹難度太大。
要是一不小心被海藻纏上那就更麻煩了,海藻泡水後就跟繩子似的,剪不斷扯還亂。
來趕海的村民們早有準備,這種漲大潮後的退潮就跟退大潮一樣,要趕海需要裝備,大傢伙來的時候都夾著一張好像雪橇板似的木板。
木板大概一米半的長度,上面並排有兩個小艙,小艙長度是一米左右,木艙後面留有空餘,此外兩邊還各有一根跟操縱桿似的扶手。
村民將板子放下,一條腿跪在木板上然後半趴在上面,然後一條腿往泥灘裡一蹬,嗖的一下子就竄了出去。
遊客們來了興趣,有人問道:“這是什麼?”
敖沐陽解釋道:“這個叫踏槽,比較古來的一種趕海工具,以前不太常用。”
以前之所以不常用,是因為龍頭村外海一帶灘塗地少,主要是沙灘,這是一個優勢也是一個劣勢。
說它有優勢,是它可以成為遊客們洗海澡和潛泳的好場所,說它有劣勢則是退潮後留下的漁獲不多。
這次他們趕海的區域在跟王家村交界處,以前兩個村有矛盾,退潮後這邊露出的灘塗地兩村的人都不敢肆意踏足。
如今村子之間的矛盾緩解,那村民們就可以來自由的踩著踏槽趕海了。
踏槽就是泥灘上的雪橇,而且還帶著木艙,村民們推著踏槽在灘塗地裡縱橫,撿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就放到木艙裡。
多數人撿的是大個頭的蝦蟹、泥螺、章魚烏賊和所有的魚,蝦蟹泥螺們可以在泥沼中生存,所以個頭小的村民不會撿走,會留下它們繁衍生息。
魚不一樣,七月的日頭太毒,魚離開海水活不了多久,所以不管大小都可以撿走,否則死了還有臭味。
敖沐陽家裡沒有踏槽,他父母遺留下來的踏槽早些年已經爛光了,所以他自己新作了一張。
這東西不難,木板、木艙都好收拾,就是兩邊的操縱桿複雜一些,操縱桿就是踏槽的方向盤,透過轉動操縱桿來實現踏槽掉頭轉向的過程。
{老鐵請記住 新八一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