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有多種分類,剛才它從海底沙層跳出來,敖沐陽認出這是黃鮟鱇,因為它後背有深棕色網紋。
至於為什麼這魚的體色是深棕色乃至灰色卻被叫做黃鮟鱇,敖沐陽並不清楚,可能給它起名的人是黃灰色盲?
另外判斷這魚是黃鮟鱇的原因是磚頭島漁場不算很深,也就這種魚能生活在幾十米的水深處,其他的生存海域至少有二三百米之深。
看著隔離網外幾個發光的小球球,顯然外面還有好幾條黃鮟鱇。
它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靠在隔離網旁邊從網裡往外釣魚,算是高手,竟然能從漁場偷魚。
敖沐陽琢磨了一下,決定來個反釣魚,把它們全給釣出來。
黃鮟鱇賣相不行,但肉質不錯,魚肉富含維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十足,可供鮮食或加工製做魚鬆等,其魚肚、魚籽均是高營養食品,皮可制膠,肝可提取自肝油,魚骨曬乾磨碎餵狗,可以給狗補鈣。
最喜歡吃鮟鱇魚的是東瀛關東地區,在那裡這種魚被喻為人間極品,有所謂“西有河豚、東有鮟鱇”之稱。
因為鮟鱇魚生活在深海,很少成群匯聚,它們也沒有往淺水地區洄游的習慣,所以沒有鮟鱇魚汛,很少被捕捉上岸。
但對付它們很簡單,敖沐陽去島上拿了魚鉤,然後帶著一些小魚下了水。
他在海底開始垂釣,鮟鱇魚用小肉球吸引漁場的魚,那他就反其道而行之。
魚鉤掛著小魚出現在肉球附近轉動,這鮟鱇魚立馬從沙子裡跳了出來。
不到半小時連續有魚送到嘴裡,鮟鱇魚心裡美滋滋,今天真是好口福。
鮟鱇魚長著大嘴巴,並有一個很大的胃,魚蝦蟹都能吃,胃口很好,甚至它們能吃鯊魚肉。
當然,這不是說它們能捕食鯊魚,而是連鯊魚肉都不嫌棄,要知道鯊魚肉裡是有尿素的,一般沒點勇氣的還真不敢吃。
鮟鱇魚從沙子裡蹦出來,它一口咬到魚鉤,再想鑽回沙子裡就不可能了。
敖沐陽快速收回魚線將它拖到身邊,塞進網兜裡就是收穫。
故技重施,又是一條魚上鉤了。
這條魚個頭很大,足足有一米二的長度,對於極限能長到一米半的黃鮟鱇來說,能長到一米二已經不容易。
而且這大魚的身上有好幾個小魚,小魚就剩下下半截身子在外面,上半截身子已經消失不見了。
所有能放光的鮟鱇魚都是雌魚,這種魚很怪,它們雌魚能長的比較大,雄魚則只有五六毫米頂多一兩厘米。
雌雄鮟鱇魚的相處方式在自然界中是獨一份的,雄魚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它們行動緩慢,體型比雌性小得多,又不合群生活,只有到了繁殖年齡,才會去尋找雌魚。
可是在遼闊的海洋中,小小的雄魚很難找到雌魚,一旦能夠僥倖遇到,它們就咬破雌魚腹部鑽入其皮下,對雌魚進行寄生,一輩子剩下時間都由雌魚來養著。
時間長了,雄魚甚至會和雌魚融為一體,或者說雄魚融入了雌魚身體成為其中一部分。
關於這點研究依然有很多謎團,雄魚最先融入雌魚體內的就是腦袋,這麼說雄魚應該死掉了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