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海中沉船是清朝時期沉沒於海中的,他上網查詢了一下,他手裡拿到的大清寶鈔出自咸豐年間,上面寫著有:咸豐五年大清寶鈔二千文浙江課稅票。
對於大清寶鈔,喜歡金庸劇的都不會陌生,《鹿鼎記》裡最重要的交易角色就是它,當時韋小寶動輒掏出市值幾千兩白銀的大額紙鈔,那叫一個土豪。
其實那經不起考究,敖沐陽看網上介紹,清朝釋出的紙鈔面值不大,他得到的這些是‘二千文’,面值已經相當大了,但摺合下來不過是一兩白銀。
根據清朝戶部寶鈔局的規定,官票之中白銀一兩抵寶鈔錢二千,寶鈔二千抵銀一兩,與大錢、制錢並行……
不過後因發行過濫而貶值,使老百姓受到嚴重損失,到了咸豐末年,這東西幾成廢紙,後來到了同治元年,這寶鈔甚至停止了使用。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寶鈔使用時間不久,在市場上存留時間不久,時至今日它們變得很罕見,於是在現代收藏市場上價值很高。
網上有相關的拍賣記錄,去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出現了一張這樣的寶鈔,具體是‘咸豐二年大清寶鈔五百文課稅票’,它拍出了二十萬的高價。
敖沐陽數了數,第一個小盒子裡一共有八張這樣的鈔票,那就是大概一百六十萬了。
一百六十萬可不少,對於他的身價來說沒什麼,但這東西可以見於世面,這些錢他能夠公然拿出來進行消費,不像出售太監藏寶那些所得現金得藏藏掖掖。
帶著欣喜心情,他又開啟了另一個盒子,準備再收上一批大清寶鈔——不對,再收上一批人民幣。
這個盒子更沉重,相比前一個盒子至少要重上一倍,顯然裡面有更多的大清寶鈔,不對,更多的人民幣。
結果盒子一開他失望了,這個小盒裡沒有鈔票,一張沒有,裡面是一堆信封!
開啟牛皮紙信封,裡面是脆脆的宣紙,因為敖沐陽沒有做好防氧化準備,抽出來後迅速開始變得脆弱。
宣紙上寫滿了字,字跡已經含糊不清,敖沐陽仔細辨認,認出這可能是一封封家書。
原因是牛皮信封上貼著郵票,郵票有的是黃色有的是綠色,有的大、有的小,不管怎麼樣上面都有大清郵政局字樣,還有一分銀和五分銀的標註。
家書上大多的字看不清了,只有開頭稱謂下筆重,能看出父母稱呼,這樣的東西哪怕是名人所留那也價值不大。
而且敖沐陽覺得這家書不是來自名人之手,應該是船長或者大副留下的,否則不會出現在駕駛艙中。
他將牛皮紙塞回信封連同大清寶鈔一起留了下來,其中信紙沒有處理,而大清寶鈔則細心的噴了一層防氧化劑。
好歹有一百六十萬左右的收穫,敖沐陽還是挺滿意的,他隨後給大清寶鈔拍了照片發給程德明老爺子,想透過他問問這寶鈔的價值。
老爺子經常滿中國飛,作為一名收藏家,他要到處參加拍賣會,要到處去參加私人收藏品鑑會,還要配合政府和高校去鑑定一些出土文物。
敖沐陽發去照片的時候他正好回到了紅洋,便主動打了個電話過來:“喂,小敖,你這也是夠摳門,發現文物了不給我打電話你發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