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阮元寫過一首詩叫做《吳興雜詩》,他寫道: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這首詩寫的挺悠然,其實不管種荷花還是收蓮藕,都是特別辛苦的活,特別是挖蓮藕,考驗技術又考驗體力。
眾所周知,舊社會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但在漁家地區,這三苦改了名字,叫做撐船打鐵挖蓮藕。
蓮藕生在湖底泥沼中,要挖出來得全身泡在水裡,因為產藕季節往往是秋冬,這時候水溫低、天氣寒冷,整個人泡在水裡去挖泥,而且一挖就是一天,想想就知道多苦。
現在大家生活好了,起碼不愁吃穿了,這時候來龍涎湖挖蓮藕的人便少了,只有敖千萊這種能傻吃苦頭的人幹這活來賺錢,大多數人是像敖沐陽這樣,挖點上來做菜吃。
敖沐陽沒想著挖多少,所以他沒準備橡膠水靠,帶著筏子空手來了湖邊,尋找殘留的白荷葉。
龍涎湖的荷花有兩種,分為白荷與紅荷,其中紅荷出蓮、白荷出藕,這樣要想撈藕,得需要找白荷的所在處。
敖千萊看到了敖沐陽,就對他招手:“陽子來我這裡,我這個地方有藕,你過來,我再去找。”
敖沐陽笑道:“不用了,千萊叔,你忙著,我自己轉悠一下。”
敖千萊晃晃悠悠的上岸,拖著他下水:“你就來這裡,這裡都是白荷,我夏天的時候做標註了,嘿嘿,是不是很聰明?”
敖沐陽笑:“對,千萊叔精明著呢。”
敖千萊心滿意足的笑著,拖著小筏子去了別處。
敖沐陽用腳輕輕的在湖底踩了踩,眼睛順著荷花莖稈往下看,尋找蓮藕的位置。
據他所知,現在人們挖蓮藕靠水槍,等到冬天湖水乾枯,用水槍衝開湖泥,從中尋找蓮藕。
不管敖千萊還是敖沐陽,他們都不是專業人士,沒有水槍可以用,只能靠人工,這是最費事的挖蓮藕的方式。
蓮藕藏在湖底泥中,敖沐陽用腳輕輕試探,同時彎下腰去摸索,然後總算摸到了一條蓮藕。
這時候得小心,蓮藕裡面有氣孔,特別是龍涎湖出產的是九孔蓮藕,孔多、水多、肉質鮮美,這是它的優勢,可是一旦破損,有泥水進入,因為孔多的緣故,蓮藕被汙染的也厲害。
水中蓮藕一旦破損,基本上就廢掉了,只要進入泥水,它就會帶有水腥味,怎麼洗都洗不乾淨。
敖沐陽小心翼翼的摸索著蓮藕,他從兩頭開始拔起,跟婦產科醫生接新生兒似的,一番小心,總算將這蓮藕給摸了出來。
湖邊有村裡人經過,見此笑道:“喲,小陽哥,你這摸金子呀?表情也忒嚴肅啦。”
敖沐陽洗了洗蓮藕放到漂浮在湖面的小筏子上,道:“摸金子可用不著這麼小心。”
看到他摸出一道藕來,村裡人又笑道:“你行,這麼多年摸藕的手藝沒落下啊。”
“祖傳手藝,這可不能丟。”敖沐陽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