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秦風,經過火車,已經買好票,來到了乾陵。
眼前,秦風打量著這周圍的一切。
武則天之墓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千年帝王墓。
也是華夏歷史上,被發現了,但是卻從來沒有被挖掘過的古墓。
“述聖紀碑。”
秦風看著眼前的這巨大石碑,口中呢喃了一聲。
述聖紀碑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
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
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
秦風看著這述聖紀碑,方形,高七米多,每邊寬1.86米。
碑頂為廡殿式建築,簷角刻有四個護法力士。
簷雕鬥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
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
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
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
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
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
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聖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餘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
碑文為駢體,5600餘字,皆楷書。
由於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餘字。
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後,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
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築基址呈方形,現碑亭早已不存。
而其對面,就是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
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
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
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
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
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
再歷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
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此刻,秦風就站在這兩個石碑之中。
感受著兩塊石碑上散發出來的氣場波動。
“武則天的鎮墓之碑,歷經千年歲月,還能如此完好無缺,當真是大手筆啊!”
秦風感嘆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