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模式就是:由商店將與顧客簽訂的分期付款合同轉讓給財務公司,或由財務公司墊付商店向製造商購貨的進貨款,商店售出商品後歸還欠款。
東亞銀行在很多地方條件還不具備開設銀行時,都是先開設財務公司。
此次承包了李一鳴免基金的這筆大訂單,除了東亞銀行擼袖子上場之外,財務公司也必須加入戰團,因為這正是他們的業務範圍,只不過金額有點大。
李家的貿易公司是買方,曰本商社是賣方。
因為李家的貿易公司“沒錢”,所以得有個第三方財務公司介入,但財務公司也“沒錢”,所以曰本商社“必須”提供貸款。
為了防止資金風險,對買家必須做出評估,比如你們買了貨之後能不能銷得出去,結果當然是能銷得出去,內地可以全部吃進。
在曰本人的眼裡,李家已經成為了內地在香江扶持的物件,未來有可能產生極大的業務量。
至於李家能得到多少回報,這也是不可估量的,因為與國家做生意的好處,到了這個層面的人心裡都很清楚。
這幾年曰本人除了在生產上還是精益求精地降成本之外,投資是越來越大手筆,因為確實錢多。
他們也能猜到,往財務公司打錢之後,李家有可能瞬間實力膨脹,不過本身這戶人家的資產就很豐厚,幾億美元放十天半月根本也沒什麼大不了,現在免計劃席捲香江,東亞銀行幾乎是跟抽水機似地吸納著民眾的存款。
對於銀行來說,錢才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有了錢在手裡,一切皆有可能。
往常像香江這種銀行牌照松的地方,一個億的港元就足夠開個小銀行了。
而能拉到幾千萬的存款的人,至少得給個管理高層。
可就是在這種整個銀行業都缺錢的情況下,李一鳴隨手就讓小鬼子們送進來了幾十億美元,這是何等超神的手段,李福兆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複製一次。
按著標書的要求,供貨方要提供貨款的等額貸款,而為了可以不延誤交易時間,需要提前把每一個批次的貸款放到買家手裡。
這個條件看似過分,卻是順理成章,曰本人又不缺美元,缺的是市場,他們的貨多得銷不出去。
至於提前放貸,那又有什麼,發貨之後自然就可以收回,或是直接當作下一筆貸款來用。
發貨的規模是由商社自己來擬定的,他們自己決定要發多少貨,三十億美元的訂單,可以分十批次發完,也可以分五批次。
只是眼下看來,每家商社的胃口都不小,就沒有少於百分之十五的。
在李福兆看來,這百分之十五,還遠不到訂單的利潤總額,像曰本貨,通常的利潤率是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個別產品會低一些,有的卻是很高。
一家至少四億五的美元,十家加起來接近五十億美元,在曰本那裡,這筆美元可以輕易地換成曰元資產。
按著李一鳴的要求,直接買入這些曰本財團核心銀行的股票。
李福兆眯起眼,如果曰元升值,擁有日元資產最多的無疑就是這些銀行,先不說能賺多少,至少不虧。
儘管在標書上說,這些錢只是保證金,一旦沒有投標成功,存款人隨時可以把錢提走,但要提前兩天通知,所以這個時間是可長可短。
曰本人多有錢,從交錢的速度就可以看得出來,李福兆也是很羨慕,當然,他更佩服的是李一鳴。
那小子,不,那位大爺永遠都能把握住最好的節奏。
而且他還極善於用人,不但用自己人,還能用足對手的本事。
李家的想法,曰本人的想法,美國人的想法,這外頭雞零狗碎的種種念頭,就沒有什麼是能逃得過他的腦子的。
在李家還沒把資產全都抵出去之前,就已經弄到這麼多的資金,關鍵還是無息的。
這換到平時,僅幾天的時間,就算是放貸也放不了幾個錢,但如果放到股市上,以現在曰本股市的走勢,一進一出至少也是百分十的收益!
那就是五個億的美元!
這比整個李家所有產業最好的年份加起來毛利都高。
如果再弄點小手段......
他會弄些什麼手段?
保險上會有什麼機會?
保險當然也是金融股,銀行漲保險肯定也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