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薇心裡美著呢,面上卻說:“還小呢,能看出來什麼。”
湯國容道:“都說三歲看到老,小麥七歲了吧?這性子也定了,小時候就孝順,長大了還能差哪兒去?”
這話說得沈薇心裡更舒坦,哪個當媽的,不喜歡人誇自己孩子呢。
趙四美這會兒也點頭贊同:“大麥媽是挺會教育孩子的,大麥小麥,都懂事兒,也孝順。”但凡弄著點兒好東西,就沒有說自己吃獨食的,全拿家裡來,先孝敬了長輩。
可難得得到姑媽一句誇讚,可把沈薇給飄得,可再飄,她還記得回:“哎,可別誇,這倆小的也皮著呢,你們是光瞧著他倆聽話時候,沒見著犯抽的時候了,那氣起人來,我都恨不能把這倆再給塞肚皮裡去重新生一回。他倆兒嘛,現在瞧著還成,長大啥樣就難說了,哪像顏顏還有小雅她們,這可是真孝順。”
頓了頓又道:“昨兒顏顏回來不還拎只雞?還專門給孝敬姑媽的。”
這就戳到趙四美心坎上,可把她高興得不行,難得看沈薇順眼幾分:“也是,顏顏是孝順聽話的,我這輩子沒什麼福氣,也就這閨女兒,能叫欣慰幾分……”
趙保國見她們要開始商業互吹子女,覺得自己在這兒……有點兒尷尬,於是連忙就離開了。
然後從家裡找出去好殼的小麥,裝布袋裡給拎到磨坊那邊兒去,趁著他有空,給磨點麵粉出來,到時候做麵條,還是做饅頭都可以。
牛角山不算大,可人多就顯得熱鬧,趙保國一路往磨坊那邊溜達,碰到不少人都跟他打招呼,他們本村的就比較熱情親切:“保國啊,這上哪兒?”眼神兒就往他手上布袋子掃了一眼。
說話的是個老叔,當然不是姓趙的,不過同一個村的人嗎,這年紀上去了,底下小輩兒不是喊叔就是喊伯了,反正跟著同一輩的,一塊兒叫。
趙保國就提了提袋子,笑道:“磨個面。”
老叔就順嘴誇了他兩句勤快,然後才扛著鋤頭走了。
至於窩溝嶺的,親戚關係基本是沒有,八杆子能打著的還是他大奶奶的孃家人,碰上了就掃個招呼:“上哪兒啊?”
“去磨坊。”
“哦,那兒人還挺多,排著隊呢。”
“沒事兒等等就行。”
簡單說兩句,就各幹各的去了,現在是沒集體農活兒,可未雨綢繆誰還不會了。鄉下人嘛,骨子裡就囤糧的基因。
所以哪怕沒什麼活兒,也是四下裡想辦法,找出點兒空地來,能種點菜啊什麼的,算一點兒,實在是找不著了,這山裡吃的也多,往山上去唄。
至於城裡人,除了姚大瑋江明策兩家,走得較近些,其它的……基本也就照個面兒的交情而已,遇著了就點頭笑一下,至於打招呼什麼的,都難得。
趙保國不是個熱情的人,那城裡人呢,能提前得到信兒到牛角山上來的,也不會是普通人家,那優越感,自然是有的。
雖然在這兒半年來,基本上是幹啥都拖著後腿兒,填飽一家人肚皮都得靠村裡時不時支援一下,可他們心裡還是覺得自己能耐有本事,只是牛角山沒什麼發揮的餘地,這叫時運不濟。
所以……也不會趕著貼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