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了清嗓子,扶柳姐舉著話筒,用她那百靈鳥般的嗓音道:“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
話音剛落,木臺周邊,齊齊作響。一串焰火衝上高空,拼成一條金光四射的神龍圖案。這是大明的圖騰,也是大明的國家象徵。展現出大明睥睨世界的雄心!
待場上的歡呼聲稍稍減弱後,扶柳姐才接著說了一段語句優美的開幕詞,大概有五分鐘。跟著就是開幕式的第一曲舞《明光初升》!
這是一曲史詩性質的集體舞,講述了大明建立者漂洋過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夏州這片新的土地。然後困境中求存建國,逆境中發展壯大,烘托出大明建立者們百折不撓的精神。
透過演員們細緻的肢體動作,將這段坎坷的歷程,活靈活現的表現了出來。那些悲與喜、笑與淚,傳遞給了所有觀看的民眾。
本來喧鬧的運動場,也不自覺的安靜了下來。就是那些場外民眾,也都深受感染。好像自己被帶入了這段坎坷的歷程中。
直到千人齊誦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民眾們才驚覺木臺上已換了人。這是個個頭戴冠帽,身著曲裙深衣,腰纏玉佩的男子。捧著竹簡,聲音洪亮。
同時琵琶樂曲緩緩響起,隨誦讀聲走弱,慢慢走高。最後響徹全場。許多身著漢朝宮廷裝束的女子,開始在場上跳動著優柔的舞姿。
等樂曲聲漸歇,舞女退去,誦讀聲再次響起。不過裝束稍稍改變,詩歌也變成魏晉時的陶淵明《歸田園居》。樂器由琵琶換成了古箏,空靈婉轉,歡快閒適,與臺上的舞曲融為一體。
接下來,南北二朝、隋唐宋元,朱氏大明,依次登場。配上每個朝代的詩篇,精美的服飾,特有的樂舞。將華夏曆經千年的文化底蘊,起承轉合的展現出來。
形成一副厚重的歷史畫卷,激盪在眾人心底。
最後一個節目是扶柳姐和王嫣然攜手登場,代表大明共和國。
只見扶柳姐已換了一套紫色的齊胸襦裙,裙襬更長,透著典雅。頭飾更少,長髮及腰。胸前更低,春·光半露。那些舉著望遠鏡的小夥子,眼睛都盯在扶柳姐的雙峰上,喉結蠕動,吞著口水。
王嫣然則穿著米黃色的曲裙,盤著雙環鬢,插著簪花,看著溫婉雅靜。隨著充滿古典氣息的背景音樂響起,二人開始傾情演唱《玉滿堂》。
“雙手十指緊扣,長遠未來輕構
領家少女巧逗,明日斑斕隱候
微微情愫悄悄留,你可知否
不曾傷悲天地憂,只怕年華休
行俠仗義日夜謀,身心立抖擻
抒胸臆宣揚自我,四海任周遊
和諧絲竹緊湊,明麗笑意輕透
此處美好巧收,今天光明隱守
淡淡情愫漸漸鏤,你可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