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南洋海外領?”,夏冰細思慢嚼著這句話。
到底裁撤南洋海外領,和遷都的關聯,似乎並不大。而且以她的看法,現在裁撤南洋海外領,時機並不成熟。
因為隨著婆羅洲、馬來半島、呂宋島、棉蘭老島、錫蘭島等大片領土的納入,南洋海外領內部的同化程序,更加緩·慢。就是前些年納入進來的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島,也未達到大明本地省份的同化水平。
這原因,也很明顯。
主要是97年之前,大明在南洋,先後經歷了婆羅洲之戰、馬尼拉之戰、馬來半島之戰,英明南洋終戰等一系列戰鬥。再加上緬甸、暹羅兩國的內部征戰,都或多或少的捲入。使得大明的戰爭腳步,基本沒停過。
要知道,打仗是很燒錢的。
雖然大明在戰爭期間,從蘭芳、蘇碌、勃泥、越南、暹羅、緬甸、真臘、印度等國,撈足了好處。但要轉化成生產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畢竟錢本身是不能吃的!只有用它去購買、去支付,才能得到想要的物資。
可是大明的戰爭節奏太快了。使得大明內部,根本沒這個時間,生產出足夠的生活物資。所以大明資·本市場,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而民眾們的薪資水平,卻並沒有出現增長。
致使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都無可避免的出現倒退。
如今雖在大明官方的調控下,通貨膨脹率,已下降了不少。各種生活必需品,也在官方嚴厲的調控下,實施定價。再輔以糧票、油票、布票等制度,基本保證了,民眾的基本生活需要。
但是生活物資供不應求的局面,依然沒得到根本改善。
所以戰爭結束後,大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經濟,恢復社會生產力上。對於那些生活在新併入領土上的原住民,就沒精力顧及。
而地方上,南洋海外領地方政·府,也因交趾鎮清國難民的事情,沒空處理新領土上的原住民。使得這些地方,原住民基本都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習慣。
當然,南峰主政南洋期間,也不是什麼都沒做。他將那些遠道而來的暹羅、真臘、緬甸、越南、印度等地方的移民,都分散安置在這些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地方。
也不是要和他們爭搶什麼資源,或者製造什麼族群仇·恨。而是利用這些風俗習慣完全不同的各國移民,對沖原住民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而潛移默化的,鞏固大明對當地的統治。
但是這種方式所造成的同化效果,就非常差強人意。並且暹羅、真臘、緬甸、越南、印度等地方的移民,本身的漢化程度,就不夠。
所以指望他們推動當地原住民的漢化程序,那是異想天開。
這麼一來,整個南洋海外領的漢化程度,都非常滯後。
所以就這樣裁撤了南洋海外領,很有可能引起大明在當地的統治不穩。
畢竟大明本地的規章制度,和南洋海外領,是有很大差別的。最明顯的就是,大明本地的制度,都是以漢人的生活習性為前提。並且所有風俗習慣,也都以漢人為尊。穿著、服飾、語言等方面,也都有比較硬性的規定。
而南洋海外領,因出於安撫原住民的需要。所以在漢化政令上,推行得並不強硬。就算原住民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風俗習慣,大明派駐當地的行政官員,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果裁撤,那麼這些漢化舉措,也就和大明本地的規章制度趨同。可以想象得到,在這些強硬漢化舉措的推動下,勢必引起當地原住民的反感,極易引起社會不穩。
大明也就必須出兵,維護當地的社會穩定。
可是明京政變的事,影響太大了。很多駐守在南洋的部隊,也都無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像武器彈藥斷供一事,就緊緊卡住了部隊的脖子。再加上穆淳曾利用內閣,發出過命令。讓當地部隊,都回京接受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