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條件,第一找到敵人的炮兵陣地,第二把火箭炮運到射程內,轟他孃的。”
聽到陳浩提出來的解決辦法,李大團長直翻白眼,這辦法他不知道嗎?
要的是具體的解決辦法,細節,細節懂不懂!
具體的細節,這也難不倒陳浩。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都是老生常談的了。
陳浩回到現代後,專門蒐集了二戰日軍的資料,結合過往的經驗,對日軍所使用的火炮有個基本的判斷。
他說:“首先可以肯定的,這是一款一百零五毫米口徑的榴彈炮。”
李雲龍點了點頭:“那是當然,這炮彈的威力,都趕得上你那個一百零七毫米口徑的火箭炮的威力,是它沒錯了。”
“那目標範圍就縮小到三個型號,三八式,一四式,還有九二式……”
陳浩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講述著他所知道的情報。
日軍最早的一百零五毫米野戰炮,是1905年從克虜伯購買的,當時日本還獲得了製造許可證。
這種火炮被日軍稱為三八式10厘米野戰炮,火炮全重二點六噸,運輸重量三點二噸。
高低射界2°~15°,方向射界6°,炮口初速度540米每秒,最大射程十千米,改進後最大射程提升至十二千米。
三八式在一戰時期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到二戰時已經比較落後。
除了射程還勉強跟得上,其他方面都不太行,因此二戰中主要裝備在華國戰場和本土。
然後就是日軍在二五年研製的,一四式野戰炮,這款試驗品效果並不好,總共只生產了六十四門。
日軍目前最先進的,是根據上次經驗教訓,在三二年研製出來的九二式榴彈炮。
火炮全重四點三噸,一根細長的炮管,以及開式炮架上剷板式的助鋤結構是它最明顯的特點。
長炮管不利於交通運輸,而準備射擊的時候需要把剷板砸進地裡,轉移時又需要把剷板全部橇出來,實用性並不好。
不過火炮其他方面還不錯,發射“尖銳彈”時最大射程十八千米,發射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十三千米。
它在當時十八千米射程級別中是最輕的火炮,實戰證明它在反炮兵和壓制射擊時效果突出。
趙剛若有所思地分析道:“你的意思是,我們當面敵人使用的火炮,大機率是三八式或者九二式,這兩款火炮的射程,是不一樣的。
意味著敵人的炮兵陣地,有可能距離我們很遠,是我們的火箭炮根本夠不著的地方,是這樣的意思嗎?”
不愧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邏輯思維能力真強。
同樣作為聽眾的李雲龍,顯然就聽得有些迷糊了。
陳浩道:“是,也不完全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山西,被日軍認為是後方佔領區,所以他們不大可能把最先進的火炮派遣到此處。
所以大機率還是老掉牙的三八式榴彈炮,火炮射程最大在十二千米。
考慮要覆蓋到我們所有的陣地,大概日軍的炮兵陣地,距離我們最近的一線陣地,有十公里左右。
六三式火箭炮最大射程是八點五公里,偵查到日軍的炮兵陣地後,把陣地往前推進一點五公里,就可以用火箭炮徹底摧毀他們了。”
李雲龍此刻算是聽明白了。
就跟他之前幹坂田一樣,找到坂田指揮部的位置,推進五百米進入了炮兵的射程,一炮幹下去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