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向來喜歡打游擊,就像是滑不溜秋的泥鰍,抓都抓不住。
日軍巴不得想打陣地戰決戰,那樣他們的火力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用彈藥堆也堆死八路。
相反,八路軍的那種騷擾游擊戰,時不時的冷槍襲擊,才是他們最頭疼的。
要不然也不會大肆的修築壕溝炮樓,搞出一個囚籠政策來對付八路了。
莜冢義男沒有直言反對,神色中卻也有些許詫異:“難道我們的思路會如此之大嗎?說說你的理由。”
山本一木淡淡道:“很簡單,因為八路軍今非昔比了,他們得到了更多的武器。”
指揮部裡匯聚了,參與大掃蕩三萬多日軍的情報訊息。
他們當中有不少跟八路軍交上火了,凡是跟主力團交火的,大部分都吃了虧。
幾乎每一份電報都提到了,八路軍的輕重火力有了很大的增強,有一些火力竟然超過了被襲擊的日軍。
講述了這種情況,山本一木分析道:“八路軍一定是得到了很強大的勢力支援,在武器彈藥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就像兩個武士在比武,八路之前拿的是木刀,我們拿的是鋼刀。
加之他們並沒有練過太多的搏殺技巧,只能搞搞偷襲。
可現在他們換上了更鋒利的鋼刀,已經可以跟我們有一拼之力了,當然會蠢蠢欲動跟我們打一場決戰。”
山本一木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
日軍自開戰以來一直取勝,所以依靠的無非是兩點,士兵經過充分的訓練,武器裝備相較於對手更好。
依靠這兩點優勢,哪怕軍官腦袋是榆木疙瘩,指揮戰術呆板,也能把對手壓著打,取得勝利。
現如今,八路軍不知道什麼原因,裝備的武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基本上抹平了日軍的武器優勢。
而多少年的戰爭下來,為了維持廣袤的佔領區,日軍徵召了太多的新兵,且來不及像之前那樣高強度的訓練,二線部隊士兵遠不如當初的精銳。
加之八路軍在多年的戰爭裡,在血與火之中,磨練出了一批有著豐富經驗的軍官士兵。
彼此之間的差距已經無限縮小,遠遠沒有之前那麼誇張。
八路軍改變以往的戰爭策略,打大戰打決戰,似乎就能說得通了。
山省太郎聽完思索後說:“我承認八路軍已經今非昔比了,可決戰的話……不可能,最起碼這次不應該。”
他的理由十分充分,八路求援使用的是明碼電報,說明此前並沒有配備電臺。
意味著是一個下級機關,向上級求援。
那這就不是一場有準備的決戰,八路軍能短時間抽調大批部隊趕來支援嗎?
恐怕是很難的。
山本一木道:“大決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可倘若是調集幾個步兵團,跟我軍展開場區域性的戰鬥,這種可能性應當是不小。”
莜冢義男轉過頭,去看牆上懸掛的大比例山西地圖。
形成右翼攻勢的,是第四和第九旅團,加之其他的總有一萬五千人。
現在第四旅團的兩個步兵聯隊,加上機動大隊,七千人已經投入到了戰鬥中。
折損了一千五百餘人,才包圍了八路的兩個步兵團,這份代價不可謂不大。
“山本君,如果是你,你覺得該如何打?!”
莜冢義男無論如何放這股敵人突圍,那將有損他第一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