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人數多的,傾向於按人頭分配。部隊戰鬥力強的,傾向於按戰力分配。
還有兩邊都不沾的,譬如說孔捷的新二團。
剛組建半年多,人數還不到一千,戰鬥力更是沒成型,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孔捷就此發表的觀點是,應該把資源傾斜給他們這些基礎差的部隊。
部隊沒有好的武器,想打勝仗就困難,想從日偽手裡繳獲武器裝備就更困難。
如此導致發展的很慢。
想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總部傾斜資源,幫助他們這些基幹團走出惡性迴圈的困境。
“都是咱們八路軍的武裝,總不能有的部隊全部拿機關槍,有的部隊連步槍都做不到人手一支。那樣就太厚此薄彼了。”
孔捷用這樣一番話作為結束語,讓老總都低頭沉思不語。
二十五團的劉團長,也出言附和表示贊同。
八路軍的步兵團分為三個等級,主力團,基幹團和地方團。
能稱得上是主力團的部隊,都是能同日軍打硬仗的。在一百多個團裡僅有十幾個。
大多數的步兵團,是缺乏訓練,武器裝備比較差的,基幹團和地方團。
是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還是說,扶持弱小的讓他們追上來?
對於首長們來說,是個值得權衡思量的難題。
“報告,緊急情報。”
總部的情報科長,領著一名騎兵通訊員走了進來。
他們帶來了一個非常壞的訊息,陽泉方向的日軍混成第四旅團,開拔朝根據地的方向趕了過來。
劉師長把玩著手裡的鉛筆分析道:“一個旅團突然往我根據地撲過來,這恐怕不會是孤立的行為。”
“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又是一次大掃蕩的前奏。就看有沒有其他日軍部隊配合了。”左副參謀長也表明了自身的觀點。
日軍一年發起的大型掃蕩,最少也有個四五次。
要是計算不同地域的,把華北其餘地方日軍的大掃蕩計算在一塊,一年得有個二三十次。
八路軍已經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基本上日軍一有動靜,就能猜個七八成了。
只是大掃蕩是陽謀,能做的準備並不是很多。
真正的應對還是得靠實力。
八路軍同日軍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想從日軍拉到網裡跑出去,少了得脫層皮,多的恐怕得掉一塊肉,甚至丟了命。
得知有可能是日軍發起的春季大掃蕩,指揮部的眾人面色都嚴肅了起來。
只有陳浩是個例外,他驚訝日軍會在此時發起掃蕩,但更多的還是興奮。
自己帶來的武器裝備,馬上就能投入到戰鬥中,檢驗實戰效果。
能不能起到碾壓的效果呢?這可是一種代差啊!
“老總,還有各位八路軍的精英,我提個建議大家不妨聽聽。”
陳浩站起來一開口,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過來。
今天開會討論分配的武器裝備和各種物資,都是他帶來的。
陳浩所提的建議,分量是非常重的,連老總都不得不正視考慮。
眾人都想聽聽他是個什麼建議。
陳浩道:“我聽說八路軍很多,有一百多個團,四十萬人。
但我還聽說,這四十萬軍隊是分佈在華北,華中,華東。在山西好像只有不到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