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生意這方面,相比於兩位老江湖,他的經驗是不足的。
為了掙錢,虛心請教學習自然是理所應當。
李古北斜眼瞧了眼周鶴軒,琢磨了一下開口道:“收購一家小型拍賣行,用不了多少錢。
最難的是找到客戶。
這方面你也不用有顧慮,我跟老周還認識些人,給你捧捧場不成問題。”
做生意第一要本金,第二要有客戶資源。
前者陳浩現在夠用了。
後者李古北和周鶴軒都是響噹噹的大老闆,認識許多同階層的有錢人。
投資古董也是一門好生意,以他們的人脈,帶一些人捧捧場不成問題。
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把別人捆到你的戰車上。
否則,人情會越用越淡,人幫得了你一次,不見得會幫你第二次三次。
陳浩想到周鶴軒對他的提示,開口邀請道:“二位都喜歡古董,要不都參一股,咱們共同把這項生意做起來。
以後要是遇上了好的古董要拍賣,有看得上眼的,也能提前內部消化。”
這理由稍顯牽強,畢竟聽說李古北搞房地產,可比參股古董拍賣行掙錢多了。
人家不一定能瞧得上。
卻沒成想,李古北都沒有猶豫一下,便答應了:
“行啊,我對這個行當倒挺感興趣。萬一有我瞧得上眼的古董,可一定要讓給我啊。”
周鶴軒知道他的勸說起效果了,笑著說道:“那是當然,你李博士財大氣粗,就是上拍賣會,也沒幾人爭得過。”
馬屁算是拍對地方了,李古北爽朗的大笑了幾聲。
論資金的雄厚,他們搞房地產開發的,可比其他行業強太多了。
喜歡收藏古董的藏家,有幾人能比得上他呢?
陳浩不知道李古北為何答應,但他並不關心原因。
儘早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把他帶回來的古董變現,才是最重要的。
最終,三人商定,陳浩出資一千二百萬,佔股百分之六十。
李古北和周鶴軒各出四百萬,各佔百分之二十。
陳浩有大量的古董資源,保證拍賣行能不缺貨。他二位有人脈關係,能給拍賣行拉來高階客戶。
直接優勢互補了。
不過,在商量好之後。
周鶴軒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光靠我們的人脈,來維持一家中小型拍賣行不成問題。
可若是你想把生意做大,那就得想辦法把拍賣行的名氣砸上去。
有名氣了,這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拍賣行本質是一箇中介機構,要給寄賣古董的賣家信心,也要給買古董的買家信心。
李古北和周鶴軒出資入股,帶來的不僅是人脈,還是信譽背書。
但他們的影響力還只侷限於一省。
拍賣行想要做大,就要招攬全國範圍內的生意,需要更強大的影響力。
陳浩虛心請教道:“那如何才能把拍賣行的名氣砸上去呢?”
PS:求推薦票,求月票,各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