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古稱“大金沙江“
麗水“,為滇緬貿易交通樞紐之一。
尹洛瓦底江的最遠河源在華夏青葬高原的察隅地區。
它在緬甸境內有東西兩條上源。
東源叫恩梅開江,發源於華夏境內察隅附近;
西源是近立開江,發源於緬甸北部山區。
兩江在各自流動後,於密支那城以北五十千米處的圭道匯合,始稱尹洛瓦底江。
2714千米,是兩江匯合處至江口全長的長度,41萬平方千米是它的流域面積,約佔緬甸全境的60%以上。
緬甸經濟的發展與尹洛瓦底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尹江中游河谷兩岸是緬甸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早在一千年前的緬甸中古時期,人們就在這裡築壩修渠,引水灌既,種植水稻。
尹洛瓦底江兩岸,名城林立。
位於中游的歷史名城曼德勒,梵語為“葉德那崩尼卑都”,意為“多寶之城”。
它是古代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從曼德勒沿江南下一百二十九千米,即達古都蒲甘。
這座舉世聞名的“萬塔之城”是“東方文化寶庫”之一。
盛極之時,這方圓幾千米的城市,到處佛塔聳立。蒲甘佛塔是緬甸建築藝術的精華,風格獨特。
尹洛瓦底江下游的勃生,是緬甸的第二大港,
尹江下游,有運河與仰光河相接。
龍文章好像有些明白了:“團座,您的意思是,接下來我們順江而下,一路打到仰光?”
這傢伙還真能猜,關鍵是猜對了。
陳浩說:“沒錯,這是我計劃的一條進攻線路,要知道江河運輸可比陸路運輸容易的多,如此方能保證軍隊的後勤補給。”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無論古今中外,打仗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後勤。
所謂後勤自然就是前線所使用的一切物資,例如彈藥、裝備、吃喝、生活用品、藥瓶、修理部件等一切重要物資。
要知道位於前線打仗計程車兵們,不可能一名士兵揹著上萬發子彈、一組炮兵帶著幾萬發炮彈、一輛坦克揹著所有自身需要的替換零件。
位於前方打仗的一線士兵,基本上只會攜帶幾天的物資量。
不僅是彈藥,基本上吃喝用度,藥品物資都是如此。
可一旦攜帶的物資用完了,位於後方囤積的物資能否補充一線部隊,就成了考驗後勤力量的關鍵。
最典型的戰例就是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
志願軍方面明明有大量的物資囤積在東北,但就是由於運輸問題,
位於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只能一口炒麵一口雪,穿著單衣在缺少彈藥藥品的情況下與敵人作戰。
相反越南戰爭,美軍明明是被越南軍隊包圍著在打仗,可是戰爭的態勢卻像極了美軍保衛越軍,
不僅如此,美國士兵的吃喝以及日常用品,藥品都能夠得到保障,甚至連奢侈品香菸巧克力都能夠供應。
所以說為什麼戰爭拼的是後勤能力,因為後勤能力才是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
回到眼下,川軍團火力是十分強大,壓的日軍喘不過氣來。
但是知道一天要消耗多少武器彈藥嗎?
是同等數量日軍的十倍,上百輛滿載二十噸的大卡車,得不停的在公路上運轉,才能將倉庫裡的物資運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