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思維誤區,就是忽視了馬匹最重要的優勢——跑的快。
兵貴神速,機動性往往是一支軍隊作戰實力,衡量的至關重要的指標。
馬匹的機動性+槍炮的火力。
二者完美結合,就是新式的快速突擊部隊理念
當作戰雙方在正面戰場僵持不下的時候,騎兵以快速的機動性優勢,迂迴到敵人的側翼,或者背後發起進攻。
是足以改變戰爭天秤的重要砝碼。
就拿此次作戰來說, 派遣步兵最少需要兩天時間趕路, 而他們騎兵僅僅是一個上午。
就憑機動速度快,騎兵就完勝步兵。
瞭解到了敵人的強悍,佐賀一郎自然是不願意把寶貴的騎兵,投入到陣地攻防戰中。
他決定按照上級的指示,派出小股兵力試探試探。
在很多騎兵將領眼中,揮舞馬刀衝鋒是種情懷。
但實際上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八旗騎兵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就已經宣告,騎兵的時代已經過去。
隨著高速機槍的興起,騎兵的速度永遠跑不過機槍的射速。
野外突然遭遇,對方步兵缺乏足夠數量的機槍,或許還能試試揮舞馬刀衝鋒的情懷。
在陣地戰,騎兵因為目標過大,難以隱蔽,很容易遭到遠端火器的重大殺傷。
在密集的彈雨下,暴露在開闊地上的騎兵,比步兵死的還要快。
但凡指揮的將領腦子裡面沒灌水,就不會勒令騎兵直接衝鋒有準備的陣地。
此類情況,騎兵肯定是要像步兵一樣進攻。
百來騎兵放下了戰馬,端著騎槍,在輕機槍的掩護下,進行了一波試探性的進攻。
警戒防衛的八路只有一個排,三十幾個人。
可火力密度之強,讓人不禁懷疑對面有三百人。
進攻一方的火力還趕不上防守方的,連壓制都做不到。
結果顯而易見。
佐賀一郎直接命令部下停止進攻,放棄了攻破敵人陣地的幻想。
不過倒也並不意味著失敗。
原本的目的基本達到了一半,只要他們騎兵聯隊在此一刻,就能一直威脅八路的退路,使其根本無法安然撤離。
轉入對峙狀態,佐賀一郎灑出大量的偵騎。
作用在於偵查八路的動向,並且搞搞破壞,劫掠殺死周邊村莊的村民,焚燬村子。
前者是為戰爭服務,後者就是傳統藝能了。
打仗的時候不順便搞搞屠殺,搶劫撈一把,還能算是第六師團的兵嗎?
騎兵來去如風,等老百姓們看到的時候就已經跑不掉了。
小半天的時間,周邊有兩個村莊冒起了滾滾濃煙,上百無辜鄉親成了刀下的冤魂。
回來的騎兵,戰馬上馱著搶來的雞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