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長9.6米,車體長7.4米。”
“車寬3.6米,車高2.2米。”
“火炮口徑一百二十五毫米。”
“機槍兩挺,分別為七點六二毫米和十二點七毫米。”
“正面裝甲厚度二百毫米,採用的鋼材極為奇特,以前完全沒有見過。”
一項一項的資料統計出來形成了文字,對於坦克工程師們有了更深的瞭解。
眾人圍繞著討論了起來。
“噸位是多少?”
“之前測量四十二噸,但因為是破損的有所缺失,保守估計在四十五噸左右。”
“奇怪,他們說這輛坦克的速度,比我們戰車的還要快一些。發動機的馬力得達到多少匹才能帶動?”
“保守估計需要一千馬力。”
所有的工程師都沉默不語了。
在他們身後聽得津津有味的多田駿,見到眾人都不說話了,追問到:“怎麼了,繼續說啊!
我聽你們的講述,就能想到這輛戰車馳騁起來是何等模樣了,一定是極為威猛的。”
回過神來的工程師們紛紛問候:“司令官。”
總工程師山口江源說:“同等大小的發動機,我們的技術僅能達到五百五十匹馬力,敵人的戰車保守有一千匹馬力,差距簡直是天差地別。”
多田駿疑惑的問:“相差一倍,還不足以稱之為天差地別吧?”
山口江源舉了個例子,假設戰車是同等噸位的,五百匹馬力和一千匹馬力的區別,就意味著兩者速度相差一倍。
機動性相差幾乎一倍,意味著敵人使用風箏戰術,你永遠追不上。
山口江源說:“八路所使用的戰車,利用發動機更強大的馬力攜帶了更多噸位。
所以他們可以配備兩百毫米厚的裝甲,可以擁有一百二十五毫米口徑的戰車炮。
疊加起來造成的後果就是,帝國的戰車打不穿敵人的裝甲。
而敵人一炮轟下來,只要命中,戰車必毀無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有十倍百倍的戰車,也打不過敵人的。”
結論非常嚇人,多田駿已經接受了,畢竟現實已經擺在了那裡,由不得他不相信。
“可是難道我們的戰車就無法追上八路嗎?”
多田駿面色肅然提了個建議:“我們能不能把兩個發動機裝在一輛戰車上,然後也像八路一樣增加裝甲厚度,裝備更大口徑的戰車炮?”
司令官打仗是內行,但要是論造戰車,顯然是個十足的外行。
坦克要兼顧火力、裝甲和機動性。
多裝一個發動機車體就會變大,裝甲也更多,坦克就更重,速度反而有可能下降。
就算變快也不會快太多。
而且底盤變大透過性和隱蔽性就會降低,中彈機率變大。
山口江源費了一番口舌解釋,才讓多田駿明白,造戰車不是一拍腦袋,就能隨便亂造的。
那樣造出來的戰車……不,非常有可能都造不出來。
多田駿反應過來自己鬧了個烏龍,但他仍然不死心,繼續提出新的建議:
“那我們發動機的功率能不能提升,達到對方的水平?哎對了,這不是有繳獲的,直接仿製他們的就行了。”
一個外行,指手畫腳討論造戰車。
山口江源內心厭煩不已,可還是得耐著性子解釋。
他們目前的發動機技術不行,達不到這輛坦克所使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