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夠的事兒,在目前的大明來說是個問題,但是以後肯定就不會是問題。
秀才的事兒,在目前的大明來說不是個問題,但是以後肯定就是個大問題。
根子還是出在大明的人口基數上——大明此時的人口是近萬萬的,也就是說,大明以後的人口單位要用億來計算。
這時候可沒有雜交水稻那種逆天的玩意,畝產低的令人髮指。
要不然的話,所謂的王朝輪替,也不會發生在地力不足以養活人口之時了。
因為就那麼多的地,人口卻慢慢的多出來了。而後來學會了“要臉”,或者說被忽悠瘸了的中原王朝又沒想著去多搞點兒土地,最後的結果就是人均分配到的糧食不夠吃,也就必然會有人餓死。
不甘心等死怎麼辦?
那就只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至於什麼五行輪迴,什麼吏治腐敗,不過是表面現象,用來扯犢子忽悠人罷了。
土地好辦,但是這人,尤其是這些秀才多出來之後,可就真的令人很頭疼了。
雖然都說是窮秀才,可是真的窮嗎?
在大明,想要成為一個秀才,起碼得過了縣府二級的考試之後成為童生,然後再經過歲試之後才能成為秀才。
而秀才又分為三等,按照成績,最好的稱為“稟生”,其次稱為“增生”,然後是附生。
所謂廩生,就是秀才經過歲考和科考兩試成績優秀者。廩生由大明朝廷每月給廩食。並有資格被選為貢生。
所謂貢生,就是地方政府如縣,州,府乃至省向朝廷推舉的,經過學政選拔,成績特別優秀的生員而成為國子監的學生。但是與其他國子監學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也就是說,不是花錢買來的。
“增生”,同樣也是秀才,但是大明朝廷不再發給糧食了。
至於“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生員,還不如廩生和增生。
可是在大明,僅僅是一個秀才,就開始享有免除徭役、免除稅賦八十畝的福利。
八十畝地能產多少糧食?而且還不用交稅。
如果說一個秀才本身就是個窮逼,突然間飛上枝頭變秀才,所以家裡沒田地,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有人會送。
當遇上天災和朝廷加賦的時候,很多農民收成不好交不起稅賦,他們就會把田地送給秀才或者舉人,寄居到他們的名下,也就是所謂的投獻。
而目的也很簡單,因為只要投獻到秀才老爺或者是舉人老爺的名下,從此以後,他們就不需要在交稅,只需要向秀才或舉人老爺交一些就行了。
也就是說,身為秀才,最起碼可以坐享八十畝田地的收益。
這還是在這個秀才是個真正的窮秀才,沒有人脈關係,沒有隱瞞少報的情況下所享受的利益。
如果有點兒門路,再多認識一些官老爺什麼的,兩百畝變成八十畝都很正常。
而且,成為秀才以後,這就是屬於“士”的階層,從此就是有功名在身,見官不跪是最先享受到的福利待遇。
而隱形的福利就是,哪怕是一個秀才犯了罪,縣令也沒辦法直接喝一聲:“與本縣重重的打!”
因為要對一個秀才用刑,最起碼得先經常提學官,也就是學政,先革去了這個秀才的功名在可以。
其次,中了秀才,人家都要尊稱你一句秀才公,這在一個普通的鄉縣,一個秀才基本上算是名流了,可以混個鄉紳階層。
即便後面沒有中舉人,最起碼這個秀才在當地也算是有一定聲望的,至少可以在當地當個先生,或者去衙門混個小吏。
所以所謂的窮秀才真的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