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透支帶來的經濟繁榮顯然不可持續。
近年來修真者普遍感覺到的經濟不景氣,就是過度透支未來帶來的後遺症。
儘管靈石儲備銀行很早就認識到了透支行為存在的潛在風險,並對修真信貸的發放進行非常嚴格的監管,但透支行為充分利用了人類的弱點,把借錢的好處和還錢的痛苦分離開來,借錢的門派前輩享受了借錢的好處,但還錢的後果卻可以讓不知多少代後的門派晚輩來承擔,明顯是種權責不對等的博弈。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拒絕把銀行當作提款機,從而無限制透支未來收入的致命誘惑,也很難簡單透過法律法規的方式約束。蘇遠峰領導的海崖銀行,就已經找到了繞開修真金融監督委員會合規監管的政策漏洞。而這種漏洞顯然不是直接堵上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要知道,想要銀行避免信貸過度擴張,降低信貸體系的壞賬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求提升抵押率,然而抵押物價值的判斷,本身就涉及到最複雜的估值問題。
而估值問題向來都是資本市場最大的玄學。
這就好比地球的房貸。
如果房價不斷上漲,銀行貸款必然穩如泰山,債務人還不上錢,只需法拍掉抵押的房子即可抹平壞賬,可如果房價暴跌90%,就算銀行再怎麼提升抵押率也沒有用,除非你根本就不放貸款,否則就算你抵押率再高,到最後都是一堆無法變現的鋼筋水泥砸在手上。
而房價有可能跌90%嗎?
完全有可能!
因為很多位置偏僻的三四線城市房子其實是負現金流資產,不僅不會給持有者帶來現金流收益(租不出去),反而還要倒貼物業費、取暖費、維護費等額外費用。
這種負現金流資產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具體的交易行為。
如果市場交易行為亢奮,這種資產就能無限上漲,如果市場交易行為悲觀,這種資產必然就會無底線暴跌,根本沒法按照投資回報率的方式進行估值。
如今各大商會名下的固定資產,就非常像地球的房產。
各大商會空有規模巨大並且難以變現的資產,卻很難產生收益率,就像是李青寧收購的巒石城玄鐵礦山,雖然長期以來都在盈虧平衡線掙扎,但幾千年來孤雲宗對這座礦山的固定資產投入加起來,可能上億元靈石幣都打不住。
儘管如此,當李青寧拿著三百多萬靈石幣過來收購的時候,孤雲宗二話不說直接就把這座玄鐵礦山脫手了,甚至很多人還覺得李青寧是個冤大頭。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座玄鐵礦山到底值多少錢?
是按成本估值一億靈石幣?
還是按市場價就值三百多萬?
如果孤雲宗把它放去銀行抵押,肯定會聲稱它值一億,畢竟玄鐵礦山的規模確實很大,你很難反駁孤雲宗的說法,但你想要真正將它變現成靈石幣的時候,就發現它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垃圾山,根本沒有人願意出錢去接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