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周遊列國後期,也就是在陳國出仕期間,因為經常去探訪隱者,所以經常遇見假道家。
在這個時期,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地改變,對自己的學說思想更有信心。不僅如此!對道家學說,也一樣有了深刻地認識。
曾參經常過來看望他,問他一些問題,他就把這些事告訴給曾參。既然曾參願意聽,很想聽,又不斷地探問,為何不說呢?
再說!這個年齡的他,也想找個人說說話,把自己對道家以及儒學學說的見解說出來。
因為護法的原因,方基石零距離接觸老子和孔子,聽得多,懂得了兩大學說思想。
在穿越來之前的那個世界裡,他一樣是護法,他在島國的孔子學院裡當護衛。
在東周洛邑的時候,他得到兩代天子的封賜,都封他為“護法”。孔子時期,因為孔子墮惹了禍,他受到牽連,從而被季桓子逼迫成為“護法”。為了不受牽連,不連累家人,他只得偷偷地跟在孔子後面,透過開天眼的功夫,給孔子當“護法”。
所以!孔子與隱者的談話,他聽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去遊歷,走進大山之中,遇見一群躲在大山中耕種的假道家。這些人自稱自己是道家,還說是正宗的道家,明白了老子的學說思想。珍愛生命,珍惜這一次生而為人的人生。所以!他們不問世事,躲在大山中耕種。
一旦有官府的人找來,他們就躲起來。或者!讓幾個老者出來當擋箭牌。官府的人見他們是幾個老人,也就容忍了。
其實!他們永遠不止這些人。他們只耕種夠吃的糧食,不積餘太多。就算有吃的,他們都會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
這些人過著集體生活,相互之間從來不吵架,偶爾相互之間開一些善意的、不傷害人的小玩笑,快樂一下。
他們中有男有女,但不雜居。也就是說,不隨便與別人的女人同居,是誰的女人就是誰的。女人也一樣,不願意與其他人睡覺,只與自己喜歡的人睡在一起。
孔子見到這種情況,還是贊同的。要是這一群人混居亂搞,他是絕對受不了的。
這一群人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讓人羨慕,也讓人無可非議。他們遵循道家倡導的底線:不影響別人的生活、生存,也不被別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所影響。
按照道理來講,孔子也拿他們沒有辦法。你能怎麼說他們呢?是不是?
孔子路過這裡時,得到這一群人的熱情接待。雙方因此有了交結,坐在一起交流起來。。
這些人得知對方是孔子時,一個個不由地笑了起來。都一致認為:孔子不會生活,自己折騰自己。要是他們的話,他們是不會這樣地。在魯國安心地當一個教書先生,不問世事。過那麼平靜地教書先生的生活,是不會去出仕當司寇的。
如果戰爭來了,他們會在戰爭到來之前,離開原來生活的地方,躲得遠遠地。等到戰爭結束了,再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繼續以前的生活,當個教書先生。
可孔子!非要出仕,還非要按照他的那一套去墮三都。結果!墮三都沒有墮成,還差點丟了性命。墮三都成為折騰,墮了的城牆又重新修復了,是不是折騰?
這還不算!被季桓子趕出魯國後,他還不思悔改,仍然在周遊列國進行傳道講學。結果!落得如此下場,東奔西走。
這些人覺得孔子太不應該了。當然!他們也是善意的,沒有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