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真正意義上的危機來臨的前夕,偵查到相關征兆再想解決問題,不管是去太空還是說內部解決,都已經來不及了。
然後要麼消亡要麼跌落回原始年代,再重走這個迴圈。
中間還有很多困難的環節需要克服。
這是違反智慧生命慾望本性的。”
鄭理說得很直白,同時還舉了例子。
法師文明雖然本身的星際穿越能力有限,但是跟星際中文明溝通的能力是很強的。
他們和很多宇宙中的文明溝透過,真正能夠走到星際時代的文明千分之一都沒有。
其中還有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被供養者越來越多,資源不足,這就導致社會的活力在下降。
社會中透過勞動創造價值的那部分人,會透過各種方式去供養那些不勞動的人。
生產力低的時候,被供養的群體少,即便被供養,生活質量也是很低的。
他們中的少數群體有動力有能力去推動科技發展進而達到提高生產力的目的。
這是近代社會科技進步的根本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爆發式增長,被供養的群體越來越多,同時被供養中的頂層群體們的生活已經到了一個高度。
技術再怎麼進步,也不會讓這群人過得更好。
而他們卻掌握著主導資源流向的能力。
這就導致科研得不到對應的資源,而陷入停滯狀態。
如果不是鄭理的到來,藍星上科技停滯的狀態會持續很久。
一直等到元宇宙相關的技術實現突破,包括晶片、光學、軟體和人工智慧等等。
然後進入元宇宙的時代。
元宇宙確實是藍星科技整合化的下一個爆點,或者叫vr。
鄭理把原來要進入vr時代的節點變成了虛擬世界。
但是虛擬世界不會讓生產力得到爆發,它能夠憑空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被供養者太多的問題。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所有人都成為被供養者。
由人工智慧和生物光伏,實現生產力的終極爆發。
可控核聚變其實效率更高,技術路線也更加有前景。
畢竟生物光伏沒辦法應用到太空飛船上,但是可控核聚變的應用場景要多得多。
問題是鄭理不懂,他在接管之後,花了一部分精力去推動可控核聚變。
這幾年也確實實現了一些技術關鍵節點上的突破,但是離落地還有距離。
鄭理其實很好奇五十年前藍星的科學家們,是基於怎樣樂觀的判斷,把可控核聚變實現預計需要五十年寫到書裡的。
“我大致明白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科學研究的難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