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霓虹都只是冒出了這個念頭,讓大馬和印尼去試水。
試水結果出來之後選擇直接放棄。
因為這技術太無解了。
如果法師選擇倒向華國,甚至能夠以一國之力打贏所有其他國家。
阿美利肯壓根不敢把梅林推向華國。
哪怕阿美利肯知道梅林在某些方面會偏向華國。
除了戰爭之外,在這段混亂時期,李渺渺被各種手段實施過多次暗殺。
只是在鄭理的保護措施,以及華國方面的措施下,這些攻擊手段都落空了。
這個邏輯在於,部分勢力認為,華國能夠享受到這麼多好處的根本原因,在於李渺渺從某種程度上能夠影響鄭理的決策。
鄭理對於把虛擬現實裝置的生產基地、虛擬世界的管理許可權、虛擬世界的開發權,這些東西放在哪裡無所謂。
但是有了李渺渺,李渺渺提出把這些放在華國,鄭理會順勢而為。
而如果李渺渺死了,那麼大家都重新回到一個水平線上。
他們是否也有機會爭取原本在華國的這些產業?
提一句,剩下兩個虛擬世界開發權競標成功的企業,都不是巨頭,是兩家只有不足二十人的創業企業,一家位於冰島,另外一家位於華國。
這兩家企業在中標之後,都被大廠們試圖用鉅額資金收購。
訊息公佈後,投資機構們同樣蜂擁而至。
華國企業的創始人有種范進中舉的感覺,好像一夜之間一切都不一樣了。
原本自己還是一家要死不活的小微企業的創始人,甚至小微企業都談不上,就是一個工作室。
靠運營一款vr辦公軟體苟活。結果一夜之間成為了獨角獸企業,這幫投資人都願意給幾百億美元的估值。
最後冰島的企業被歐羅巴本土的投資機構投資了,而華國的這家企業同樣被華國國有資本投資控股了。
戰爭結束後,實際上是相當於把矛盾解決了,或者說解決了大部分。
阿美利肯透過戰爭,雖然從世界老大的名頭上退了下來,但是沒有受到什麼實質性的損失。
甚至還靠著戰爭配合金融戰狠狠得收割了華國一把。
因為這個位置本來他就坐不住,區別只是在要給誰。
華國則是成為了東南亞的實際控制者,雖然期間還有霓虹和獅城這兩塊飛地,沒有絕對的話語權。
雖然很肉痛,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完全值得的。
悄無聲息的金融戰早已開始
美股中中概股跌得市場屍橫遍野,鴉雀無聲。
一年間跌去了近20萬億人民幣的市值.
雖然伴隨著納斯達克的技術性熊市,與之數萬億估值泡沫的消失。
但是中概股很多股票跌去80%以上,跌去98%,仍顯得不可尋常。
在香江的中概股裡,所有的外資券商席位都在拋售,而明顯是中字頭的資金在抄底。
市場的走勢朝著清0去了。
這有點像1980年開始妖魔化日本,貿易保護主義在汽車業出現,用的霓虹威脅美國的安全,當時霓虹還是阿美利肯的盟國。
或者說霓虹一直都是阿美利肯的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