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的行業,曾經是。
只有頭部原材料企業,賬面上躺著很多流動資金,但是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
對於產業鏈下游的企業來說日子遠沒有那麼好過。
生物光伏產品的即將問世,導致全球光伏需求銳減,大家都在觀望。
生物光伏不比矽基更環保更節能?
即便現在具體引數還沒有曝出來,投資人們也能夠推斷出生物光伏基站從運營層面以及使用壽命層面,絕對要比傳統光伏技術更強。
除了上游原材料廠商具備一定的話語權之外,其他廠商賬面上躺著的不是現金,而是應收賬款。
而且在需求突然消失的情況下,應收賬款根本無法變現。
全球的光伏行業就兩個字擺爛,等獅城方面的最新訊息。
大a的股民們罵聲一片。
比2021年去買地產債還要慘。
“你說梅林的生物光伏技術真的會比傳統的光伏元件壽命更長嗎?
它不一定是樹。
有可能是細菌或者微生物。
之前我們設計過的一個技術方案,透過使用光合微生物作為光吸收劑。
用非生物工程方法,例如電極修飾和裝置最佳化,達到增強活細胞和電極之間的電化學通訊的目的。
但由於光合微生物的弱產電活性,bpv 的功率密度仍然很低。
我們當時開發了一種基於d乳酸介導的微生物聯合體的 bpv,該微生物聯合體由光合藍細菌和產電希瓦氏菌組成。
透過將太陽能從光子引導到d乳酸,然後到電力,這種 bpv 產生超過&nw·m 2的功率密度在時間分離設定中。
即便如此,具有中等補充的時空分離設定也只能夠穩定執行超過 40 天,平均功率密度為&nw·m 2。
我倒是認為生物光伏技術未必能夠有大家預期的那麼樂觀。”
這一方法是在2019年9月由華國科學家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裡提到的。
該paper的一作作為生物光伏領域當之無愧的大牛,被幾個私募基金經理們請過來給他們上課。
光是出場費就給了六位數。
不過跟明星們的出場費比起來,也沒有多少。
生物光伏技術不僅僅對投資人和投資機構產生了劇烈影響,同時也給學術界造成了巨大震撼。
大家的技術都還停留在原始階段,咋你就直接能夠大規模推廣了呢。
“朱教授,就像我們之前都認為生物通訊技術很虛,之前大家也不相信生物通訊技術能夠實現一樣。
結果現在生物通訊技術都在全球的各大城市落地了。
生物光伏技術同樣如此。
之前一直說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現在看來確實如此,只是生物的世紀不是在世紀初開始的罷了。
如果告訴我明天實現了星際間的量子通訊,我也會相信的。”
這是這個時代個體們的普遍想法。
再離譜的技術,大家都會先相信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