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構造出來的星球,無法誕生靈魂。
其實華國最想做的實驗,就是看人類在外太空能否懷孕併成功分娩,分娩之後的嬰兒是否能夠順利長大。
華國內部有猜測,那就是說存在智慧生命的星球是特殊的。
&nagic coin的系統不會只與存在智慧生命星球的宇宙座標關聯。
而智慧生命只會誕生在這些星球。
即便你把星球改造成宜居星球,再將智慧生命移民過去,移民過去的智慧生命也無法誕生正常的後代。
如果這個猜想被證實的話,那麼藍星的重要性將大幅度提升。
不過華國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開展這項實驗。
中年男子沒有反駁大劉,他只負責提問:
“您覺得文明一定是一個不斷擴張和增長的態勢嗎?
有一種說法是,藍星的發達國家們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口開始停止增長甚至是減少,並沒有出現不斷增長的態勢。”
大劉不假思索道:“其實關於這個現象,我當時寫三體的時候,關於人口負增長的問題整個社會上討論的還不是很多。
後來我回過頭去想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如果我們把藍星看做是一個整體,整體性的文明,那藍星無疑是一個不斷擴張和增長的態勢。
人類的輻射邊界幾乎擴張到了藍星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些年,我們的探索邊界也擴張到了月球和火星。
但是對於其中具體的國家,確實不是這樣。
而且我說的只是現象,不是理論。
因為藍星真正意義上的高速發展也就最近這兩百年。
這兩百年的發展,比過去兩萬年還要更快。
未來是否會依然保持不斷擴張和增長的態勢,說真的我不知道。
但是一兩個國家是無法代表一整個文明的。”
“那您覺得虛擬現實技術,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技術。
好比是一個第二世界。
和真實世界在宏觀層面幾乎沒有區別。
不管是嗅覺、觸覺、聽覺還是視覺,都接近真實,只有味覺可能存在些許偏差。
一個外星生命把這樣的技術帶到藍星來,他背後所代表的文明,技術發達程度是否會對藍星有殖民需求?”
“首先需要明確幾點。
第一是外星生命依靠自己製作的,還是說他帶來藍星的生產裝置製作的。
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比如說我帶一個數控機床去古代,和我回古代手搓一個數控機床出來,這兩者的難度天差地別。
其次,對方在外星文明中的地位,是普通人還是說科學家,又或者是最頂級的科學家,堪比藍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最後就是,對方文明的社會形態是怎麼樣的。
大致需要了解這三點,才能知道對方是否會對藍星有殖民需求。
而且有可能對方的文明不會殖民藍星,但是個體會想殖民藍星?
即便外星文明再發達,一整顆繁榮的宜居星球,對個體的價值還是很大吧?
另外虛擬現實技術,這只是技術的一個方面。
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整體技術強度肯定不會弱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