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內,眾官員左右站在原地左右為難。
而李瑁則坐在龍椅上,表情說不出的玩味。
所有官員都在等著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
眼下已經不是支不支援李瑁造反登基的事情了,而是一場皇權與臣權的博弈。
臣權的代表就是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現在皇帝因為缺錢,把主意打在了百官身上。
這使得在場官員都無法接受。
害怕將來某一天,皇帝又缺錢了,再次羅織罪名,把他們家都給抄了。
李林甫感覺後背像針刺一般,知道殿內的眾官員都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
可是他現在拿不出解決辦法,也不敢出言和李瑁爭執。
乾脆就眼觀鼻、鼻觀心,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眾官員無奈,只好把目光轉向蕭嵩。
結果自然是毫無效果。
蕭嵩一大早就來到皇宮投誠,怎麼可能因為這點事情就忤逆皇帝?
眾官員無不懷念張九齡在朝之時。
“陛下,可曾記得張九齡嗎?”
此時,一個儀表堂堂,身著八品官服的青年男子走出佇列,來到大殿中央。
李瑁輕輕地點頭。
他當然知道張九齡,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後世之人可謂是無人不知。
就算是原主也對張九齡記憶深刻。
此人可謂是原主的政敵,一直阻撓他登上太子寶座。
李瑁不知此人何意,於是開口問道。
“你是何人?擔任何職?”
“張先生此時應當已經抵達荊州了吧?你提到他又是什麼意思?”
因為政見不同,李瑁並不打算召張九齡回朝。
所以口中的語氣全是質問。
其他官員一聽就以為青年男子要倒黴了,紛紛露出不屑之色,更有一人走出佇列。
此人就是御史大夫李適之。
“周子諒,你不是應該流放瀼州(今廣西邊境地區)嗎?”
“你已經被削職為民,有何資格位列於朝堂之上?”
接著,李適之又轉頭向著李瑁說:“臣請陛下速速把此人趕出皇宮!”